6月3日,由济宁市委宣传部牵头主办,作为济宁市优秀传统文化六进普及工程一项重要活动的“孔孟之乡·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专题讲座在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开讲。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执行院长兼文化院院长单承彬,以“文化宗师、民族骄子——孔子”为题,从孔子的生平与时代背景入手,深入阐释了孔子思想两个重要的方面:“仁”和“礼”。
仁包含了一种价值观、是非观,一种社会观
“孔子一生的事业无非是围绕着当时的文化环境,以及他所理想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他说了一些话,做了一些事。”单承彬讲道,孔子周游列国,从表面上看,是为了找一个工作,但是从实质上讲,他在鲁国做官也好,周游列国也好,他的目的是在春秋末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大环境里面,孔子想要让天下安定下来,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人能够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孔子周游列国十几年,理想也没能实现。但重要的是,孔子在向天下人展示出希望天下能够安定下来,希望整个社会能够按照他认为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的心。孔子将他的想法展示给了世人,同时也教育了他的学生,在后来一代一代的文化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颗为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而贡献自己聪明才智和生命的种子。孔子一生的事业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教学活动,孔子办学是有自己的理想的,而且这个理想和他周游列国是一致的。他希望通过文化的整顿,通过文化的建设让人民生活安定下来,让国家安定下来,因为只有安定,社会才能够发展,才能够进步。在这些问题上,孔子一生尽管颠沛流离,到处碰壁,是悲剧性的一生。在他的生命当中,也不乏有人对他提出批评,嘲笑他、讥讽他、挖苦他,但他一直不放弃对政治理想的追求,永不放弃对这种理想的坚守,一直向着他认定的目标去做,不管顺境和逆境,这一点向我们昭示了他人格的光辉,我们看到了孔子的伟大。“孔子一生对理想的践行,从宏观上来看,概括起来说一个是‘仁’,一个就是‘礼’。”单承彬说,孔子一生反复强调的是仁,这个仁是指两个人的关系,两个人把关系搞好了就体现了仁,体现了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在这种情况下,五个人、六个人,千万人,这样整个天下人与人关系都搞好了,都协调了,天下就太平了。践行仁有很多的做法,《论语》 里讲孝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对父母要孝,对兄长要敬,这是体现仁的根本。再比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都是对仁的践行的做法。
仁包含了一种价值观、是非观,一种社会观。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追求什么?什么才是发展的终究目标?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代人,一代一代的哲人学者们都做出了一些回答。在单承彬看来,孔子的回答是很简单的,简单说就是大家要好。什么是幸福?物质条件发展了,生活是不是就幸福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幸福观的问题,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细心读《论语》会发现里面仁的概念的背后,孔子是在引导着我们塑造一种价值观,在告诉我们一种价值观。仁这个字很简单,但里面包含着很深刻的东西。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里面就包含着人与人相互之间的不尊重,国与国之间的不尊重,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关系被破坏了,所以孔子高扬仁的旗帜,倡导仁,希望大家都能够做一个有仁心的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就在我们的身边,希望大家都来践行仁。践行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要在这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工作当中,对别人理解、尊重、关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话孔子说得没错,但还可以再发展,己所欲也不要强加于人。“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认识上,今天我们要换一个理念了,换一个思路了;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不妨短暂的停一停,回过头去看一看我们的历代的先圣先贤们,他们是怎么跟我们谈的人生,他们对人生是怎样的理解。在今天这个时间段上,我觉得我们来学习、理解、领会孔子强调的‘仁’这个概念,特别显得有意义。人有仁心就可成圣贤,什么叫仁心?一个大夫希望天下没有病人,一个法官、一个检察官、一位警察希望天下没有犯人,当大家这样想的时候,就有了仁心。”单承彬说。
礼是仁的外化,是仁的表现形式
“礼和仁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概念,严格说来,仁是核心,是实质,是本质;礼是仁的外化,是仁的表现形式,通过礼来反映仁的内涵。”单承彬将礼和仁的关系如此概括,虽然礼是表现外在的,但是礼仅仅是形式吗?和礼相对的另一个概念叫法,法是人行为的一条底线,你不能越过这条底线。但是礼应该是一条最高线,我们希望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达到礼的要求,都能向礼这种人发展。
礼为什么能够体现仁呢?单承彬认为,礼的内涵本质上讲,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而这种尊重、敬重正是仁所要求的,所以礼体现了仁。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礼总是在变化的,这和仁不同。仁的内涵,我们把它上升到价值观的高度,应该说孔子那个时代和今天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礼不一样,孔子时代的一些礼、礼节,今天再去做就有点不太好。“今天还有必要恢复到古礼那里去吗?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国家的建设凝神聚气,为社会主义建设强基固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是指向未来的,而不是走回去。礼不应该去学习那些僵化的、僵死的、过时的东西,我们应该深刻领会礼的涵义,礼的本质内涵,应该汲取礼的精神。礼的精神就是对人尊重,是一种礼貌。”单承彬说。
通观《论语》以及其他一些儒家经典,单承彬将礼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是礼容。礼容就是比如说见了面,我对你礼貌,见面握手这就是礼容。古代行礼穿上礼服,作揖、磕头、礼敬,有人做得很好看,也有人做得很不好看,这就是礼容不行。第二个是礼文。把礼的内涵、形式、要求白纸黑字写下来,用文字记录下来。它给我们讲了为什么要行礼,行礼的内容、内涵,应该怎样行礼,什么场合下用什么样的礼仪,这种礼仪制度的讲述叫礼文。第三是礼意,礼意是礼的核心,见面握手,表明我不会伤害你,我们是朋友,这是礼意。“礼容在我看来不是重要的,没必要去恢复,我们没必要回到古礼这种形式了。礼文是写在纸上的,以前的礼记录下来的东西,它反映那个时代的礼仪要求,我们今天要通过礼文看礼的核心、实质、精神,而没必要按照那个礼来恢复。重要的是礼意,我们要深刻领会孔子和儒家反复强调的礼的精神内涵和精神实质。礼的精神实质有一项就是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孔子在他那个时代,向他的学生教学的过程中,礼的教学我觉得应该是一门最主要的内容。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礼指向了社会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单承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