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什么把这本书看作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学说?儒家文化的治国思想是怎样的?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又是什么?
在4月26日的济宁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报告会暨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中,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钱逊作了题为“《论语》《孟子》 以及儒家文化的治国思想与为人之道——兼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的专场报告。钱逊教授用深入简出的语言,从儒家文化和为人之道的角度,阐释了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内涵,以及今天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传统文化。
读《论语》是学做人,而非学知识
《大学》里首先就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钱逊教授认为,从上面可以看出儒学的精华在于如何修身,儒学的中心思想还是讲如何做人。
钱逊说道:我们读《论语》就会研究它的治国思想。孔子治国思想的一个基本点在于“为政以德”,孔子的目标是要解决天下大乱的问题,是要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把天下无道改变为天下有道。孔子思想中的“为政以德”,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基本的可以靠道德的力量来进行教化,用“礼”来统一行为规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只有通过道德教化来提高素质,懂是非、明善恶,才是找到社会稳定的根本途径。也就是说,“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让大家知道羞耻。
从现在学习儒家思想的目的来说,我们并不是学习治国平天下的本事,我们读《论语》是为了学做人,将自己学到的东西用到修身上去。《大学》里面有句话,说的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在于修身;其次,上至天子,下至平民,所有人都要以修身为本。也就是说,要解决现在的社会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让每一个人修身。用现在的话来说,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关键在于社会中公民素质的提高,人,才是根本中的根本。
我们读《论语》的时候会发现,书中有很多篇幅主要是讲如何修身的,比如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读书人或君子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还有《论语·宪问》中,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在孔子看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仁、对道德最为基本的要求。要做一个君子,首先就要不断地修养自己,把精神的提高放在对物质生活追求之上;其次要“安人”“安百姓”,修养自己是为了安人、安百姓,处理个人和群体的关系,要把自己放在群体中间,随时随地想到别人。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建设一个理想社会,理想社会就是大家都过得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学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做人之道。
从“义群和礼耻”五个方面学做人
崇尚“义”。生命的形式有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这两种,而这两种关系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钱逊认为,在儒学里“义”是回答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关系的最好答案。物质生命的基础是人的生物本能,和禽兽没有根本区别;精神生命的基础是人的社会生活,是人所独有而禽兽没有的,是人不同于禽兽、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之处。人要摆脱禽兽的境界,成为堂堂正正的人,以精神生命的追求引导、节制物质生活的欲求。先做人,后做事。然后,钱逊从见义勇为、见利思义、舍生取义三个层次,深入细致阐述了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义“。
见义勇为,现在我们很熟悉了,其实见义勇为就是从《论语》里面演化而来的。《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这里的这个“义”,就是人应该做的事。你面对一件应该做的事情却不做,说明你没有勇气。反过来讲,见义不为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提倡和鼓励见义勇为。这个要求,就是在实际生活里面,把精神生活作为最基础的部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是这一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一精神集中代表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是我们爱国传统最深厚的思想基础,也是支撑我们民族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古老文明延续五千年没有中断的根本精神因素。
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和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人除了物质生活以外,还有精神生活。西方人强调张扬个性,追求个人价值。中国人强调在群体的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了这一点。这种价值的最高追求,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一是为理想信念、群体事业献身,二是个人人格的完成。文天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比生命价值更高的就是“义”,就是精神生命。如果陷我于不义,我毋宁死。
乐群性。人是社会动物,个人和群体的关系,也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从每一个人来讲,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但每个人又不是完全独立的,又是生活在群体中间的。“群”和“义”相统一,义和群一样,是人和禽兽根本区别人之所以为人的所在。人应该为了这个社会担当自己的责任,追求真正的“道”。《论语·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说的是,人是不能和飞禽走兽一起生活的,我不和这些人在一起沟通,那我要和谁沟通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论语·泰伯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人的志向不可以不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把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要吗?一直到死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论语·季氏篇》:“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意思说的是齐景公当时有马上千匹,临死的时候,老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值得称颂的。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之下,老百姓们直到如今还在称颂他们,就是讲的这个意思。所以说,被民众称道的人,不一定是有钱有权的,只有拥有高尚情操、优秀品德的人才能流芳百世。
人生的价值,要用个人身后百姓的评价来衡量。能对群体发展有贡献,能得到百姓的承认,为后世所称道、纪念,这就是把个人的生命融入到群体发展的大生命中,使个人的生命得以在历史中永存,这就是个人人生价值之所在。
和而不同。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相处,小到我们日常人际关系,“和而不同”都是我们可以践行的法则。中庸、中道是致和的基本方法。“和实生物”,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世界是和的世界,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各得其所。《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在周围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可以保持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但在一些问题上都是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苟同于对方,不盲目地附和;而小人则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在看法上主动地迎合、附和别人,但在内心深处并不一定能和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认差别,在承认的基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和谐。
程子说:“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意思是以“万物各得其所”,或“无一物不得其所”为理想的目标。
当今社会和古代社会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代的等级制度早已被废除,人们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虽然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依然处在纷繁复杂的各种关系当中。面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要在各种关系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在文化、经济和各种社会关系中,在各类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单位、集体、个人之间,种种关系,都有一个需要各得其所、各安其位的问题。如何正确地使各个关系都能达到“和”,以求得整体的大和,这是一个现实且重要的问题。
守礼。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除了内在的“义”“群”“和”的精神追求,也离不开外在行为举止的恭敬辞让、言行有节相配合,而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礼”。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中,礼就是在这种区别、分别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反映这种区别、分别,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求社会关系的和谐,别中求和,维系社会和谐。
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意思是,礼的作用,是以和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最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也是行不通的。个人的修养、社会的运行,都包含在感情精神和行为举止、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内在的情感,通过外在的行为举止而落实和体现。
知耻。“行己有耻”是自我约束。这约束不是建立在对外在世界的信仰上,而是建立在内在的道德良心上,是真正的自律。中国人的道德建立在行己有耻的基础上。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行己有耻,有所不为。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得上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不使君命受辱,便可以称得上士。子贡说:敢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过的话一定要信实,做事一定坚持到底、果敢。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算得上士呢?
羞耻心是做人的底线,是道德自律的基础,有所耻才能有所不为。人而无耻,就会无所不为,所以人不可以无耻。
在具体讲述了“义、群、和、礼、耻”之后,钱逊教授讲到,从人之所以为人之所在,宇宙万物本质和存在形式,道德践行的落实和道德精神的基础等几个不同角度,反映了做人的根本要求,构成中国人“为人之道”的核心价值体系。我们要崇尚“义”,乐群性,和而不同,守礼,知耻,这几点反映了中华文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钱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