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祭孔的仪式被称之为国之大典,祭孔的地方就是孔庙。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孔庙是一座城市悠久文明史的象征。
与中国的很多文化古城一样,杭州也有一座孔庙,现称碑林。它坐落在上城区劳动路南端,西邻南山路中国美术学院,正南是吴山脚下河坊街的西段,北面可达今天的西湖大道。
史书上说,过去的杭州孔庙规制弘畅,气势非凡。劳动路原本是一条河,叫运司河下,一直延伸至荷花池头。民国时期填河改劳动路。现在的劳动弄,过去叫府前街,有一座通向府学的桥叫凌家桥,孔庙的正门应该就在这个相应位置。
在中国,庙学和府学总是连在一起的。此地原是慧安寺旧址,公元1129年宋高宗诏令改杭州州治为行宫,升杭州为临安府后,改为临安府府学。一度曾设太学于其内。岳飞被害后改建洋前街岳飞故宅,设置太学。今天陈列在大成殿的《南宋石经》碑石,就是当年宋高宗皇帝赵构与吴皇后手书的《四书五经》,当时被用做科举考生的范本。这些碑石原有160块之多,经过千年的岁月风霜,尚残留85块。
历史上的杭州孔庙经历过多次焚毁与重建,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修建是在晚清同治年间。而在此举行的最后一次较为正式的祭孔仪式是在抗战时期。眼看杭城即将沦陷,当时有一些乡绅在逃亡前夕,自发组织并举行了这次具有特殊意义的祭孔仪式,随后掩埋了所有的礼器,离开杭州。然而可悲的是,毁孔庙的并不是日本人,而是一个叫王五权的中国人。这个人把大成殿里上等的楠木拆下来卖到棺材店牟取暴利,然后用一般的木材,在泮池畔建了一座大成殿。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杭州孔庙大成殿。今天,我们只能在这座建筑的柱础等一些构件上闻到些许远古的气息。唯有这片寂静的土地,还在守望着这个曾经辉煌过的神圣殿堂。令人欣慰的是,虽然孔庙缩小了许多,但左邻蜚声中外的中国美术学院,右傍著名的娃哈哈小学,自童子以至冠者,弦歌不绝,似乎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种延续。
今天的我们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孔庙,没有了隆重的祭奠仪式。回顾历史,我们是否会感觉到今天的孩子还缺少点什么?2002年,从台北来了一批小佾舞生,在没有仪式的情景下,在大成殿前表演了祭孔的舞蹈。那庄重典雅的祭孔音乐,又一次在这座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孔庙响起,把人们带回了中国传统古代礼乐文化的情境之中。我们仿佛看到大成殿每一个古老的构件都发出了欣悦的微笑,古老的樟树在微风中点头致意。这是我们民族的微笑和致意,这是海峡两岸同根同宗的明证。
在孔子的精神世界中,“礼”是秩序,“乐”就是和谐。当我们看着这些身穿礼服的小佾舞生踩着祭孔音乐的节拍翩然起舞时,就会深切感受到,在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中,孔庙仍然应该是传承古代文明的一个标志。也就会希望,在这一古老的城区能够再响起那优雅的“礼”“乐”之声,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和谐”之音相得而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