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入则孝,出则弟”,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显然,孔子重视孝道。然而,《中庸》有另一种说法:“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显然,先秦儒家不仅重视孝道,而且把夫妇之道置于重要位置。《中庸》之后,荀子说:“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易传·序卦传》也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这或是对《中庸》所讲夫妇之道的进一步发挥。
《中庸》不仅重视夫妇之道,而且对于夫妇之道做了简要说明。《中庸》说:“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对此种说法,宋代吕大临指出君子所应遵循的原则中,孝顺父母最为重要,而作为人之子想要对父母尽孝,必须先和妻子保持和睦。对此朱熹也说:“人能和于妻子……则父母其安乐之矣。”显然,《中庸》认为家庭的和睦,即夫妻间的和睦是实现孝道的重要途径。这是《中庸》讲夫妇之道的最基本原则。
论及儒家的夫妇之道,《仪礼》的“妇人有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汉代大儒董仲舒的“三纲”,其中有“夫为妻纲”;包括《孔子家语》在内的许多古代文献都记载,孔子赞同“男尊女卑”的说法。这种形态的夫妇之道,显然是今人所不能接受的。
与此不同,《中庸》讲家庭和睦,夫妻和睦,作为丈夫,要给妻子带来快乐,却可以给儒家的夫妇之道带来另一种新的理解。这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今天所讲的男女平等,但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为现代人所接受。
在儒家讲的夫妇之道中,既有“男尊女卑”的一面,也有像《中庸》那样,强调丈夫要给妻子带来快乐以实现夫妻和睦的一面。就后者而言,《中庸》把夫妇之道看作是实现孝道的重要途径之一,强调丈夫对于家庭的责任,确实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家庭伦理受到极大冲击。不少子女由于种种原因,远离父母而无法在身边尽孝,因此,社会倡导孝道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当今家庭伦理的更大危机,可能还在于夫妻关系的紧张,而且,由于夫妻关系的不和,以致造成家庭的破裂而给父母带来担忧,可能是更大的不孝。所以,在探讨儒家孝道的同时,可能更要关注其所谓夫妇之道。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