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经济思想,是其思想中的重要部分,两千多年来,已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时至今日,世界进步,科技发展,在新形势下,其经济思想是否还有积极意义?回答是肯定的。试从下列几方面进行分析:
强调经济基础,重视生产发展。经济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上层建筑赖以生存的基础。经济的首要内容是社会生产。社会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对生产是否重视,是一个人经济思想的基点。孔子从来不是空谈家,他主张积极入世,认真务实,重视生产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春秋时期提高的尤其快,当政者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贪欲,不惜从劳动者身上一再榨取油水,只顾自己得利,不问生产如何,更不顾广大劳动者的死活。孔子却主张节约用度,爱护民力,在农忙时不得随意拉劳动者干活(“使民以时”)。他倡导“仁”的思想,更充分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与爱护。他把别人和自己一样看待。弟子樊迟向他问“仁”时,他直接回答“爱人”,就是爱护别人。例如当时社会上流行奴隶殉葬,孔子坚决反对。有人用泥捏成人的样子,烧成陶俑陪葬,孔子也不满意,他气愤地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认为即使捏成泥人殉葬,也是侵犯了人的尊严,也违背了“仁”的精神。
孔子主张减轻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抑制奢侈,减少浪费,也是有利于生产的措施。孔子早年到齐国,回答齐景公治国之术为“政在节财”,控诉“苛政猛于虎”,反对季孙氏聚敛等等,都体现出这一精神。
孔子重视经济基础的又一著名事例,就是他的“庶——富——教”三部曲。当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初到卫国时,与弟子冉求的一番对话,提出人多了应让他们富起来,富起来以后再对他进行教育的主张。他认为人是进行生产的重要因素,不仅意味着消费,更意味着生产。有了人的劳动,就能生产出社会上的一切财富来,对人进行教育,这样上层建筑的内容,正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又一次,弟子子贡向孔子问如何从政时,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段话旨在说明当权者应该取信于民,但他却把“食”放到“兵”之上,即把经济实力放到武装力量之上,又是很高明的见解。其后继者又发展为“粮为国之本,民以食为天”的理论,这些见解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尤为重要。
关心技术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孔子谈到古代文化时,认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他认为商朝继承夏朝而来,但却发展了夏朝。周朝继承商朝而来,但却发展了商朝。日后千百年发展中的事,也是可以知道的。这是一种发展的观点,社会前进的观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更明确地体现出孔子面对着滔滔的流水,发出对它们昼夜不停、不断前进的慨叹。这种肯定社会进步的观点,自然也会承认社会生产不断进步、提高。当孔子谈到一些理想的器物时,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承认各个不同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他批评一些古人说“羿善射,?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羿、?这样善于射箭和驾船的英雄们,凭着自己高超的本领与人作战,结果未得好死。禹、稷自己带头,勤劳耕作,却能够得到天下。可见孔子对社会生产的重视。
儒家宗师孔子本人重视实践,他说自己“少也贱,而多能鄙事”。他年轻时没有做官(古时做官为贵,不做官为贱),所以干了一些贵族们不愿干的生产劳动之类的事。“吾不试,故艺”,自己因为没做官,所以学到许多技艺。别人称赞他“博学多能”,是说他会很多技艺。这些技艺包括“六艺”等许多实践的本领。孔子学习“六艺”,就是为了用于社会,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要使生产不断提高,就应不停地提高技术。孔子主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是说干一行,就要干好一行。只有人人做好本职工作,社会才能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说一个工匠要想干好自己的工作,他先要具备得心应手的工具。“善”和“利”都是相对发展的意思。孔子又说“有国有家者,尚技而贱末”,真正会治理国家的人,应该崇尚技艺,在末业(当时称不事生产的事业)方面不必过分看重,这也是肯定生产与重视生产技术的表现。
坚持义利结合,重大义轻小利。有人说孔子重义轻利,达到不讲利的程度,往往举出“子罕言利”为证。其实不对。孔子少言利,多言义。他重的大义大利,轻的是违反仁义道德标准的小利。在他的治国主张中,要求国君、大臣们讲礼、讲忠、讲大利,一切服从国家利益,而不要拘泥于私利、小利。如有人责备春秋初年的管仲,说他早年兵败后,为什么不随着自己的主人死去,反而事当年的政敌齐桓公,是不仁不义之举。孔子却不这么看。他说: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变得富强,成就了一代霸业,使中原人免遭苦难,建立起不朽功业,这和那些一辈子默默无闻、死到路边上的普通人来比,不知要好过多少倍。他要求弟子们干出治国安邦、利民富国的大事,不要像小人那样,整日为蝇头小利到处钻营,日夜劳神。他宁愿过那种“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穷日子,也不要那种依靠不仁不义手段得到的富贵。
孔子是位思想家、政治活动家,他一生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诚然对经济方面的论述较少,但并不等于他不重视经济。他自称“吾不试,故艺”,正说明早年没做官,把宝贵的时间用来学各种技艺,主要就是当时的“六艺”。其中的“数”,正是自然科学知识。且不谈孔子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数学教师,翻开《论语》看看,里面能发现涉及数字的有220处,约占全书总字数的1.5%,其中有整数、分数、虚数,分别用名词、代名词、副词、动词等体现。卫国人端木赐(子贡)是个商人,在当时统治者看不起商人的情况下,孔子却收他为弟子。《论语·尧曰》记孔子说起几项治国的内容时,第一项就是“谨权量”,即对那作为经济标准的衡器(权,即秤砣,这里指秤)、量(斗、升等量器),都应规定下具体的标准,严格执行,以防止市场混乱。
最典型的例子要数孔子任中都宰时市场管理 “器不雕伪”的主张。他提倡生产产品时重质量,讲信誉,不能以次充好,不能以伪充真,这就是义中取利,对于那种相反做法的人进行惩处。有一个沈犹氏,为了多得利,夜里将浸满盐水的草喂羊:天明以后羊渴的很,拼命喝水,份量增加,便可多卖钱。孔子得知后,对他予以惩处。贯彻了重正当义、反非法得利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