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由文化部和山东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世界儒学大会日前在山东曲阜落下帷幕。来自14个国家(地区)的60多个儒学研究机构、学术团体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建设”的主题,展开对话和研讨。针对当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生态破坏、道德滑坡、社会秩序失范等问题,与会学者呼吁从传统儒家学说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为各种社会问题群求破解之道。
让环保成为文明自觉
与会中外学者认为,儒家思想中包含了很多生态智慧,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要充分挖掘这些宝贵的思想和智慧,构建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南开大学哲学院乔清举教授阐释了儒家生态哲学的基本理论,他认为儒家哲学本质上是生态哲学,其理论结构基本原则是“天人合一”,可从对天的认识和对人的作用两个层面加以认识;他从宗教、道德、政治三个理论维度对儒家生态哲学的特征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指出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保持较高的文明水平,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儒家生态意识维持了中华民族生存地区的自然环境。
西北大学方光华教授详细分析了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内涵与特点,并对近代以来西方生态思潮的发展趋势予以关注。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生态问题的特殊性提出要努力探索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能道路:构建与我国现代文明形态相一致的生态理论;将生态理念渗透到当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使生态理念成为文明自觉;积极参与全球生态事务,倡导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民胞物与、公平正义的生态价值观念。
澳大利亚邦德大学李瑞智教授指出,随着中国和亚洲和平经济的崛起,以抽象、理性、信仰为基础的西方文明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为寻求全球经济的和平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从以流动、直觉、整体和务实为特点的东方文明,尤其是中国古典传统中寻找智慧,在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对话互补中促进世界和谐。
用传统文化化育公民道德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儒家伦理在完善当代道德教育、提高全民道德素质、提升人生境界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与价值。当代道德教育应当吸收儒家伦理中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一系列思想精华,并将这些精华融入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内涵更加丰富,成效更加显著。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牟钟鉴教授指出儒家在历史上不是一家一派的学说,而是集三代文化之大成、为中华民族确立人本主义精神方向、为全民族提供基础性道德规范的社会德教,它面向社会所有的人,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提供伦理原则,而以五常八德为基石。儒家未来的演变,不宜政治化、宗教化、工具化,应在社会德教位置上发挥作用。
美国夏威夷大学安乐哲教授提出,在向西方学界介绍中国哲学和文化时,他们会使用对古典传统理论化与概念化的方法。“儒学角色伦理学”意在叙述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特道德哲学,让它发出自己的声音。它基于将人视为处于互系的观念,将人家庭角色及关系作为修养道德能力的起步,在精神上呼唤道德想象,并能激励通过人的相系而生成的道德,进而为展开道德生活的宽度与立体视角提供根据。
台湾慈济大学林安梧教授经由儒家思想对当前文化生态进行了哲学省察,提倡“公民儒学”作为“后新儒学”的社会哲学向度,揭示了“儒”包含的“生命的调理、教养、生长、育成”特质,并指出仁恕之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治疗现代化造成的“人的异化”,带来“生命的归复”。
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研究员认为,当今时代,要发掘孔子儒学的精义,发挥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对于社会的作用,最为紧要的,就是进一步“讲明”和申说其成人之“道”与为政之“德”。他详细辨析了“道”、“德”、“人道”、“成人”、“君子”等概念的内涵,认为政之“德”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信念、明礼、诚敬、知民、爱民以及心态等方面。
重建礼乐文化
自五四运动以来,儒家的礼乐文化被认为是“吃人的礼教”,成为完全负面的东西。
“其实,儒家礼乐教化的目的在于成人。孔子是主张对礼仪进行与时俱进地改革转化。”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宋立林研究院认为,儒家礼乐教化思想的内涵与方法十分丰富,礼乐教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人们的道德,进而对社会秩序的构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与会专家呼吁,应当深入挖掘儒家礼乐教化思想与方法的精粹,并加以提炼,为当代礼仪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台湾政治中文系名誉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董金裕对《周礼》中的六艺的源头和内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他指出传统礼、乐、书、御、数、射的六艺教学模式有各自的侧重和培养目标,合乎五育并进的全人教育,可作为我们今日的取法之资。马来西亚儒学研究会署理会长、国际儒联副理事长陈启生对“礼”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他认为应重新提倡传统的“礼”,重塑人们的“敬畏感”,这对于根治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有着积极的价值和重大的意义。
吉林师范大学祖国华教授指出儒家礼乐传统的化育本质是儒家礼乐文明的内化外现过程,体现出鲜明的过程性、秩序性与向善性等特征,强调缓慢渐进、氤氲化生。化育的“礼化”功能与“乐化”功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与社会的生成与发展状态,对个体道德化与社会秩序化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影响。要实现儒家礼乐传统的化育功能,需在思维路径、资源整合、实践方式等方面下功夫。
中国艺术研究院郑长铃研究员认为,礼乐文化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陈旸所著《乐书》是一部重要的儒家音乐文献资料,该书继承儒家传统礼乐观念,对儒家传统艺术观、音乐思想做了系统的阐述,挖掘借鉴其礼乐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能为现代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