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仁”字,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举足轻重,孔子与孟子都有着许多的论述。“在整个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孟子发挥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继承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性善论和仁政思想,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影响。”5月25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李景林在孟子故里邹城接受《文化周末》记者专访,讲述了孟子对于孔子仁爱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以民为本的孟子仁政思想
“孟子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建立了一套系统,尤其他性善的理论和他人生修养的这套理论。对我们中华民族这种人格素质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李景林说,孟子仁政的思想体现着一种道义至上的精神。王政或者王道的本质是以仁或仁义作为最高的为政原则,他所提倡的仁政的为政基础是以民为本。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井田制是孟子的经济思想,是孟子仁政思想的经济基础。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飞跃
“孟子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为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和政治的理论建立起了人性的基础,这是把孔子的思想明确化了。孔子讲道只有两个,一个是仁一个是不仁,孔子明确的讲到霸道和仁道的区别,孟子实际上是把霸道和王道的思想说得更明确了。”李景林认为,孟子对于孔子的理论系统更多的是一种继承,但更加可贵的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了孔子学说,使孔子基于周公的礼和法的社会统治学说,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成为包括养心修身在内的“治国、平天下”的伦理道德体系。
对于“仁”的定义,孔子虽然根据不同情况讲了多种含义,但最为核心的就是“克己复礼”谓之“仁”,就是为维持统治阶级统治秩序的礼法。对于人们自己的欲望、思想要加以克制、约束,一切都是为了维护那个“礼”,这一思想被历代封建专制统治者所接受,并发扬而光大之。“将儒家思想看成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不正确的,就儒家思想来说他是对于统治者的一种要求。”李景林对于把儒家思想看成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工具的看法并不认同,孟子将“仁者,爱人”的思想继承下来,进一步明确了仁的内涵,“仁,人心也。”“恻隐之心,仁也。”就是人要兼爱、博爱,要讲同情心。这样,孟子就把“仁”从“杀身成仁”那个血淋淋的“仁”里解放出来,变成了构建他脑海中的和谐的大同社会必须的仁爱之“仁”。纵观孟子关于“仁”的一系列论述,孟子的仁爱学说,已经具有现代人道主义学说的雏形。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从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一个奠基者,而孟子则是一个完善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孟子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得多。孔子也赞同发展经济,他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罔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他最赞同的是发展经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十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同孔子一样,孟子也希望建立一个王道社会,但他却反对暴君,认为杀了暴君是正义的行为。他在历史上第一个发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呼声,在他看来,什么君主,什么社稷国家,和老百姓比起来都是次要的。没有老百姓,君主就是个“独夫”,国家社稷也是空的,所以孟子才说,老百姓是最金贵的。基于这个认识,当齐宣王问到“汤放桀,武王伐纣”“臣弑其君”是否可以时,孟子答道:“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 矣,未闻弑君也!”在李景林看来,仁的存在具有两面性,首先人是一种定在,人生下来就有这副臭皮囊,就限定了我的存在,我的范围。人是个定在就具有偶然性,所以它和神性是有区别的。同时人又有神圣性。不同文化实质上在轴心期的时代发展是那个时候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对自己人性的一种反思构成的一种发祥。西方人基督教是把人和神性之间的区别夸大,人和神性之间有隔阂。而儒家讲人和周围的世界并没有隔绝,它是个通性的,所以人本身在人性里面就有神性。中国人把人和人之间的通性方面,人和神性之间的统一性方面发展出来,走了一个向内发展的道路。孟子的思想实质是把中国文化的发展的道路,价值实现的方式通过一种性善的观念确定下来。这套思想一直到宋明理学把这套思想进一步发展,这一点对中国文化影响是比较大的。宋代理学家程子谈到孟子对儒学的贡献时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孟子继承孔子仁爱的思想并加以丰富、完善,在儒家思想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