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儒、佛、道三教并进,是中国意识形态领域蒸蒸日上的阶段。儒有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五经正义》为代表,佛自隋即有《大藏经》行世,道有唐开元年间的《道藏》。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由“儒、释、道”三教之争而走向三教融合。
第一 南北经学
581年,隋结束两晋末年以来280多年的分裂局面,复归一统。隋前史称南北朝时期,南朝为宋、齐、梁、陈,时间跨度是420年—589年;北朝为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时间跨度是386年—581年,此间的南北经学,各具特色,“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北史•儒林传》),“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世说新语•文学》),南北文化差异在经学研究中均有映衬。
南朝经学简称“南学”,袭魏晋学风,采玄老众学,不拘家法,随意发挥。宋元嘉十五年,立“儒、玄、史、文”四学,儒学以雷次宗(386年—448年,南昌人),“说礼谨严,引证详实,有汉石渠、虎观遗风,此则后世所不逮也”(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分立时代》)。梁武帝时,开设五馆,建立国学,立《五经》博士,怀经负笈者立会京师。南学受佛教影响,把讲经记录编为“讲疏”、“义疏”,成为“汉学重名物训诂”和“宋学重义理发挥”的中介过渡。
北朝经学简称“北学”,袭东汉经学遗风,以章句训诂为主,宣传普及儒家经典,却了无新义,缺乏创新。北学代表人物以徐遵明(475年-529年,华阴人)为主,魏、齐之际名儒如李业兴、李铉、熊安生、马敬德等,皆出自徐遵明之门。
第二 经学统一
在隋唐两代,儒学成为实行政治、社会、文化控制的重要手段,“可以正君臣,明贵贱,美教化,移风俗”(《旧唐书•儒学上》)。尤其是科举,作为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始于隋而确立于唐。科举的核心在于自由投考和一切以考试为准的原则。考试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基础,主要包括经义、杂文和策论,要求考生熟读经典,通晓时务。由此便将儒学经典和获得权力的结合直接化、紧密化。
针对经典解释多样化的状况,必须对经义作统一的解释。“太宗又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定《五经》,颁于天下”,“又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旧唐书•儒学上》)。
唐初经学统一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地压在颜、孔二人。
颜师古,其先琅琊(今山东临沂)人,祖之推,父思鲁,后居关中万年(今陕西临潼)。师古等传家学,尤精诂训,“所有奇书难字,众所共惑者,随疑剖析,曲尽其源”(《旧唐书•颜师古传》)。刊正《五经》文字,是经学统一的第一步,是东汉蔡邕等刊刻《熹平石经》后的又一项基本工作,这就为孔颖达等撰《五经正义》奠定了文字基础。”
孔颖达,字仲远,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人,是唐王李世民智囊团中的重要人物,18学士之一。总揽撰成《五经正义》,并分别为各《正义》作序。唐太宗诏曰:“卿等博综古今,义理该洽,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旧唐书•孔颖达传》),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每年明经令依此考试”(《旧唐书》),《五经正义》被确定为官方标准注解。
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纷争之后,经学实现了新的统一。“唐太宗令孔颖达撰《五经正义》、颜师古定《五经定本》,对儒学的影响,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有同样重大的意义。”(范文澜《中国通史•唐五代的文化概况》)
第三 儒学重兴
中唐时期,以韩愈为代表,李翱、柳宗元、刘禹锡、郑覃等人促进了儒学的重新兴起。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三岁而孤,刻苦学儒,尽通《六经》、百家学。官至吏部侍郎,因祖居河北昌黎,世称“昌黎先生”。韩愈发起古文运动,提倡“文以载道”,“深探本元,卓然树立,成一家言”,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著作收入《韩昌黎集》,代表作有《原道》、《原性》、《原人》、《原鬼》、《谏迎佛骨表》等。
韩愈作为思想家的贡献一是道统说。韩愈仿照佛教传法世系的祖统说,建立了儒家道统。在《原人》篇中,他把最高范畴“道”分为天道、地道、人道,是为道统论的总纲,又在《原道》、《原性》、《原鬼》、《原毁》等篇中,阐发“人道”。“道”在他的道统论中成为以道德法则为中心的客体精神,其具体内涵为“仁”与“义”。
孟轲之后传何人?“轲之孔,不得其传焉”(《原道》),“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孔万万无恨”(《与孟尚书书》)。
二是性情说。他认为,人性先天分为三个品极:上、中、下,其标准在于五种道德“仁、义、礼、智、信”的含量。与此密切相关,“情”也分为三个品级:上、中、下,其标准则是“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合乎“中道”的程度。动而处其中者为上,有所过或有所不及者为中,甚过、直情者为下。
三是圣人史观。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全是圣人安排造就的。“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原道》),人改造自然,反使自然“悴然”、“残败”,因此他反对任何改革行为。
四是“文以载道”。他力主古文,提倡宗经明道,弘扬儒家思想。被后人苏轼评价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的古文运动,掀起一场文学复兴浪潮,韩愈也因此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成为中唐儒学重兴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