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布衣孔子杏坛设教、周游列国到秦始皇焚书坑儒三百多年期间,“儒家者流”与道、法、名、墨、相提并论,称为“显学”,是为原始儒家,这时的儒家作为先秦“显学”与汉武帝以后的“官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原始意义上的“儒”,盖指从巫、史、祝、卜等原始宗教教职中分化出来的一批人,也称术士。“儒”字之出处,旧说于《周礼•太宰》之“四曰儒,以道得民”,现说于《论语•雍也》之“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儒学”词之出处,见于汉代《史记•五宗?世家》之“好儒学,被服造次,必于儒者”。“儒家”词见于《汉书•艺文志》之“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儒者的思想行为规范要求见于《礼记•儒行》,包括温良、敬慎、宽裕、逊接、礼节、言谈、歌乐、分?散等品格。
第一 儒分为八
孔子之后,儒家与其他流派的论争、争鸣过程中,内部观点也开始分化。根据《韩非子•显学》篇记载,“儒分为八”,“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郭沫若《十批判书》中有《儒家八派批判》,在该文中,郭沫若认为还应有子夏氏之儒,只因韩非承认法家出于子夏,也就是自己的宗师,所以把他从儒家中剔除了。吴龙辉《原始儒家考述》中,据《孟子•离娄下》得“率弟子‘七十人’”的曾氏之儒(曾参);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得“‘从弟子三百人’”的澹台氏之儒(澹台灭明)。吴龙辉认为“八儒”是儒家内部为争得“真孔”而出现的几个宗派,并非确指。
作为儒家八派:其一,子张之儒,影响了墨子;其二,子思之儒,继承、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以“诚”为世界的根本,后世称为“述圣”;其三,颜氏之儒,以“四科中”“德行”科第一的“复圣”颜回为代表,重视仁德实践,安贫乐道;其四,孟氏之儒,以“亚圣”孟子为代表,主张“仁政”、“王道”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韩愈称作儒家“道统”的嫡传;其五,漆雕氏之儒,以漆雕开为代表,任侠好勇,主张人性有善有恶;其六,仲良氏之儒,以仲良为代表,已无可考;其七,孙氏之儒,以荀子(荀况因避汉宣帝刘珣名讳被称为孙卿)为代表,主张性恶论,与思孟之儒迥然异趣,然其弟子李斯、韩非更是走向另一极端;其八,氏正氏之儒,亦无可考。
儒分八派后,其后续学术影响比较大的当属子思、孟子的思孟学派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孙氏之儒,其后续政治影响亦不可低估,“故平民以学术进身而预贵族之位,自儒而始盛也”(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孔子弟子通考》),更遑论儒学经典化、制度化以后的影响。
第二 思孟学派
思孟学派,是指以子思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从哲学思想上来看,两者都以片面夸大主观精神作用而归宿于天人合一的唯心主义;从师承关系上来看,子思是孔子的孙子,相传他受学于曾子,人称“述圣”;孟子则相传是鲁国孟孙氏的后裔,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被追封为“亚圣”。
子思,名伋(约前483年-前402年)。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中庸之道”,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作为实践“中庸之道”的方法,在孔子“内省”、曾子“自省”的基础上,他提出“率性之谓道”,倡导循性以求中庸。通过“率性”、“慎独”,努力做到“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他确立了以“诚”为核心的神秘认识论,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把“诚”(真诚、无妄、纯正、专一)这种精神专一的状态,理解为贯通天人的绝对精神的实体,要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去实现它。“唯天下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诚”被看成创世的原动力和全智智慧的源头,这对孟子和宋明理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孟子,名轲(约前372-前289)。他一生以王道、仁政游说诸侯,因耻言功利被视为“迂远而阔于事实”而不见用。晚年与学生“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的思想学说,一是性善论。“孟子道性善,言不称尧舜”,认为人皆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由此“四心”引发“四德”——仁、义、礼、智。所以修身养性要做到“养心”、“寡欲”、“放心”、“劳心”、“存夜气”、致“良心”。二是尽心论。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他提出“养浩然之气”,致力于培养至大至刚的精神,追求精神的自我完美作为人生的至上意义。三是循环论。他拟定了一个五百年一乱一治的循环圈,“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并列举“尧舜→汤→文王→孔子”的历史演革,确立了“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强烈使命感。
思孟学派在战国百家争鸣中立足邹鲁,舌战百家,使孔子思想得以弘扬广大,担起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神圣使命。
第三 荀子
荀卿(约前325—约前238),亦称孙卿,名况。《史记》有《孟荀列传》,后世亦多以孟荀并称。一则他们分别以“性善说”和“性恶说”齐名于世;二则其学术实力与著述成就亦旗鼓相当。但自韩愈为“道统”排序——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之后,荀学列道统之外,宋代理学兴盛,扬孟抑荀,甚者视诸异端,至清代汪中始正名曰“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孟、荀及其后学如黄河、长江之源出青海,而分野却是每况愈下。
荀况为战国末期著名的儒学大师,教育家,思想家,早年在齐国游学,三为祭酒。因齐人之谗,离齐适楚,受春申君委任作兰陵(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令,后著书终老其地。其知名弟子有韩非、李斯、浮丘伯等。
荀况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主要见于《荀子》一书,凡三十二篇。主要内容见下:
《天论》 自然观、世界观
《正名》、《解蔽》 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
《性恶》 性恶论
《劝学》、《修身》 教育学、伦理学
《礼论》、《王制》 社会政治思想
《富国》 经济思想
《议兵》 军事理论
《非十二子》 批判诸子学说
《成相》、《赋篇》 文学
《君子》、《尧问》 疑为门人弟子所记
《仲尼》 疑为后人之作
荀况的思想学说一是“性恶论”。主张人性本恶,要通过道德教育消除本性固有之恶,此之谓“化性而起伪。”二是“天命观”。他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他主张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强调“制天命而用之”的能动性,利用自然为人类谋福利。要把握人的命运,就要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之谓“人之命在天”。要把握国家的命运,就要妥善处理国家与礼义的关系,此之谓“国之命在礼”。三是“礼法//*论。”主张礼法双行,王霸杂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在荀子那里,“礼”的地位如同今之宪法,而“法”的内涵则泛指一般法制。
第四 焚书坑儒
前221年,原在中原西北一隅的秦国,先后灭掉韩、赵、燕、魏、齐、楚,统一中国,建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此后九年(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设宴款待70位博士和众臣,时有仆射周青臣与博士齐人淳于越意见相左,秦始皇让大家商讨时,法家丞相李斯驳斥了“夸主以为名”的周青臣和“异取以为高”的淳于越,提出以下四条主张:
第一,“史官非秦记皆烧之”;第二,“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第三,“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黔为城旦”;第四,“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这些主张得到秦始皇的批准,焚书之火从咸阳宫外燃向大江南北,这是继前356年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之后全国性的禁-书事件,先秦历史文化典籍几被焚毁殆尽。其直接后果是造成先秦史的模糊和后代今、古经学之争;其间接影响是导致大士夫阶层的消极心态,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翌年(前212年),秦始皇又因求长生不死药而不得的方土株连,将460余个儒生在咸阳掘坑活埋处死,史称“坑儒”惨案。
前206年,秦朝历十五年而为农民起义军和六国旧贵族所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