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主体,堪称华夏文明之渊源、中华文化之主脉。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及其道德观念对培育中华礼仪之邦起到了根本的指导作用,是其他任何学派所无法比拟的。儒家思想提倡“仁”、“义”、“礼”、“智”“信”,它的真正意义在于规范了一个民族的性格,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史有着深刻的影响。因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在济宁,很多的教义都在拙作《儒家发展简史》里介绍了,因此本文只作概述。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渊源之一。舜帝是中华传统道德文明的鼻祖,其首倡的德、孝、仁、诚的道德文化和炎帝创立的农耕文化、黄帝创立的政体文化并驾齐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母源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源头。
西周时期的周公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周公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创立了西周的礼乐制度,并提出了“德”的观念,用“德”字概况了过去的“礼”。儒家思想与西周的礼乐文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把周公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孔子终生倡导的就是周公的礼乐制度,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辅佐周武王伐纣,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封于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成王,后来周公东征,平定了商朝残余势力与周室内部的反叛势力,安定了社会,建立礼乐制度。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的典故。孔子一生,对周公(姬旦)有着无限的景仰与崇敬,曾给他以极高的评价。对此,文献多有反映。例如《大戴礼记·五帝德》篇记孔子曰:“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可胜观也!” 《礼记·礼运》篇载孔子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於礼者也。”可见他把周公与禹、汤、文、武、成王等五位圣君等同看待,并称为“六君子”。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将“仁”作为其最高道德原则。所谓“仁”就是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提倡“爱人”,而“爱人”是主要体现在孝、悌、忠、信等道德规范上,一方面要统治者相亲相爱,加强内部团结,另一方面也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能过分剥削压迫民众。孔子还主张严格遵守“礼”的规定,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就是周朝制定用来区分君臣上下、父子尊卑的等级的典章制度,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儒学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是儒学的关键词,其学说又称为“仁学”,其理论和主张可称为“仁道”。据统计,《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之多。其中“仁者爱人” 非常明确的点明了“仁”包含人类一切美德,是人际伦理关系和道德人格赖以遵守的最高准则。人生的责任就在求仁,人生的意义就在行仁。儒家的仁爱思想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古流传。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自汉以后,成为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 历代统治者和封建文人对孔子非常崇敬,被后世尊为“素王”、“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在他的家乡曲阜建起了大型的孔府、孔庙、孔林,素称“三孔”,闻名中外。
在我国历史上儒、释、道三家并称,但三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不同,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孔子开创的儒家与先秦各家最大不同,就是儒家始终以自觉传承“六经”为己任,“六经”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正是通过和依赖于儒家的世代努力而传承至今。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科技、医药以至政治、经济诸多方面,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由于儒家具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由于儒家的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由于儒家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感、文化感、道德感,由于儒家在传承历史文化上的自觉努力,它的价值观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价值观的主流。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渗透到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儒家哲学强调阴阳互补、和谐与永恒变易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基础。
儒家经典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把所记录的言行汇集起来,取名《论语》。《论语》全书一共有20篇,每一篇都包含有记述一件事或者数句话的若干个小章,涉及到政治、文学、音乐、伦理、教育等各个方面,但从始至终,都贯穿着孔子仁与礼的学说,囊括了孔子思想的精华。作为构成中华文明的儒家经典,《论语》对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文化价值观、道德素质、风俗习惯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一把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钥匙。
《论语》自西汉武帝以后,由于孔子及儒家地位的提升,成为每个文人的必读书。从元代仁宗皇帝开始直到明清,更是被定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不仅是平民百姓教育子孙的启蒙读物,而且也是士人考取功名、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宝典。北宋宰相赵普曾对太宗赵光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可见,《论语》包含有深邃的政治思想和治国之道。
《论语》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他讲人性本善,是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这是对孔子仁政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大学》中提出要实现“仁”的修养目标,必须按照八个条目来循序渐进地实行,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十三经》是指十三部儒家经籍的总称,它的形成经历了从春秋到南宋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
孔子删定《诗经》、《尚书》、《易经》、《礼记》、《乐记》、《春秋》六部书,并把它定为儒学必读的教科书,于是始有“六经”。后《乐记》亡于秦火,变为“五经”。汉朝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尊《论语》、《孝经》为“经”,扩大为“七经”。唐代在考试项目中增加了解释《春秋》的《公羊传》与《谷梁传》,于是有“九经”之说。唐文宗年间,朝廷下令把“九经”以及《周礼》、《仪礼》、《尔雅》十二部书都刻于石碑,以求流传弘扬,于是成为“十二经”。宋朝又把《孟子》列为经书,从此儒家经典便成了“十三经”。经过孔子及其弟子整理传授的儒家经典,在封建时代被定为必读的教科书,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对整个封建时代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相关链接
孔子被全球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孔子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中华文化的儒家思想对世界文化也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还在产生越大的影响。早在公元一世纪就传入东亚地区的各个国家与民族,其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了欧洲的思想界。德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年)曾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古希腊有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印度有释迦牟尼,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而且这些地域的不同文化,原来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在当时并没有互相间的影响。雅氏又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这就是说,中国思想文化的每一次飞跃都是在对儒家思想的重新回顾而取得的。儒家思想文化对东亚地区各国各民族一直有着重大影响,这是尽人皆知的,同样对欧洲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早在一千多年前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到十六、七世纪又经欧洲的耶稣会士介绍到欧洲各国,到十八世纪曾在那里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是欧洲的孔夫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盛赞孔子及其学说,他认为中国社会有序,在道德政治方面大大超过西方。特别是198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一届诺贝尔获奖者大会上,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Dr. Hanes Aelven)在闭幕大会上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