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新闻媒介都在连续对“中华文化标志城”进行相关报道,由此而引发我对此的关注。因为之前,2003年7月至2005年1月我曾经在孟子故里的一家工厂帮助工作过,孔子和孟子出生地所在的曲阜市和邹城市的交界处——曲阜市的九龙山我去过,特别是对孟子故里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
那时,我每到邹城火车站广场,均要到“两圣碑”前驻足沉思片刻,遥想“历史闪回”。
“两圣碑”即“孔子诞生圣地”碑和“孟子诞生圣地”碑。两碑并列立于邹城火车站西向铁路,碑均高3.3米,宽1.1米,1924年设立。据史料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昌平乡即今尼山,昌平乡一直隶属邹城市,直到1960年划归曲阜,同时亦将一直隶属邹城的孟子诞生地凫山村划归曲阜。所以邹城市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现在“两圣碑”已建亭保护起来了,游人可以随便触摸。我是怀着神圣的心情在“两圣碑”前沉思历史的。但见碑上残留着不敬者留下的广告和手机号码,我的心情自然感觉“城市癣真得就这么顽劣,圣地都不放手该狠刹。
那天是2004年4月3日周末,我在邹城图书馆阅报室“关心国家大事”。在一份当日的《济宁日报》“文化周末”4版上,一幅孔子画像令我肃然起敬起来。这幅画像是济宁市书法家靳云昌、赵学敬精心地利用2555个不同的篆书“寿字”为纪念孔子2555年而精心创作的。
纪念孔子诞辰2555祭祀大典是2004年9月28日上午在孔子故里曲阜市孔庙举行的,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的祭祀活动首次由政府举办。
祭祀大典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的活动开始升格,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至清代,祭祀孔子的仪式更是隆重盛大。而这次官方的祭孔活动,由300多名身着古装的表演者再现了清朝乾隆年间祭孔的盛大场面。整个祭祀活动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其中有开庙、祭孔巡游、家祭以及各界人士的祭拜等。公祭仪式由曲阜市副市长主持,市长诵读了孔子诞辰2555年祭祀大典祭文。参加祭孔的曲阜市政府官员、社会各界代表以及海内外游客有3000多人。
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正是孟子诞辰2376周年之时,在孟府孟庙孟氏家庭也举行了祭祀活动。这期间,作为号称“文化大市”的济宁人得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据新华社发布消息:“中华文化标志城”将在济宁建立,而选址之处则是孔子、孟子出生地所在的曲阜市和邹城市的交界处——曲阜市的九龙山,这里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曲阜市和邹城市之间,东面是孟子出生地,北面是黄帝纪念地,是感召凝聚炎黄子孙的根基所在。据悉,“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总体建设方向是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和文化圣城。
我认为,孔孟之间,不仅在儒家思想上保持着继续发展的关系,而且孔孟这两个府第之间,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依存发展的关系。“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就是充分展示5000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对孔府、孟府的称呼,确切一点,应该是曲阜的孔府是衍圣公府,是孔子嫡长孙世袭衍圣公的府第;邹县的孟府是博士府,是孟子嫡长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府第。这决不是孔丘、孟轲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这样规模宏大的府第,而是后来封建王朝,出于自己的政治需要,要追封孔子、孟子时为其后裔赐建的。
不过,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承袭、任命还必须经过曲阜衍圣公府的推荐。
面对世界级人物,孔孟之乡的许多“世界之最”也让我耳能详熟了:前面提到的“六山刻经”、影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人孟子之外,还有对世界医学有影响的医学家王熙;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石刻汉字“鳌”以及走向世界的土特产品“瓦屋香椿芽”、闻名世界的元摹秦峄山刻石、联合国命名的“爱婴医院”等。
就说那个当今世界最大的“鳌”字,那是1989年春,由以擅书巨字而著称于世的我国著名书法家杨萱庭所书。这个字镌刻于峄山五华峰东0.5公里的高20多米、宽17米一块巨大石壁上,字高15米,宽8米,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石刻。据说在峄山南方、东南方12.5公里内都能看到。
为了这个“鳌”字,听邹城人介绍,动用了30多名技术卓越的石匠,分层展开交叉立体作业,仅耗用钢钎1吨、煤炭5吨,凿下的石碴25立方,历经4个多月完成。
那天,我站在“鳌”字右上方的一块石板上观字,想当然地就生发出了山之高大、天之高大,世界之高大、孔孟思想之久远、之深、之与天地同辉共映。
愿“中华文化标志城”把孔子、孟子出生地所在的曲阜市和邹城市的交界处——曲阜市的九龙山建设成为“人类的文化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