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西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有着这样一种带有特殊历史韵味、至今在老济宁人厨房里散发着阵阵浓香的美食,那就是远近闻名的济宁名吃——甏肉干饭。
提起“甏肉干饭”,在家乡济宁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它最初起源于元朝,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南方的大米通过水路运往北方。当时的人们把用陶器炖出来的肉和大米饭放在一起烹饪。直到明末清初后开始进入商业化形式,一些小商贩们把制作好的甏肉干饭分别放入两个筐内,用肩挑着,一边是大米干饭,一是木炭炉子炖上甏肉,走街窜巷喊卖。此方法不仅可节约炭火,又能使甏出来的肉能够吃出一种别样的风味。
到了清朝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稳定,逐渐形成在固定位置上经营,有的就干脆的立起了字号,而初期经营甏肉干饭的小商贩中,要数“老咬口”家烹制的最为有名。
“老咬口”本名叫赵克顺,为了生计,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在自家院门口搭起席棚,专门经营甏肉和大米干饭。
它的甏肉干饭特有讲究,其中,不到火候不卖;色泽不够红亮不卖;面筋入味不透不卖;过夜的东西宁肯倒掉也不卖,被人们称为“四不买”。而从选料上来看,必须是鲜嫩薄膘的五花肉;投料准,对所用主料、配料,都严格过秤下锅主、配料还必须分别制作,不能混淆;烹饪时,还必须用江苏宜兴产的深型砂罐——甏,不能用金属器皿。大米用前先筛后簸,绝无杂物,凡半粒者全剔除;干饭必须蒸透,用水必须适量。烹制甏肉时,须将肉条、面筋、剥皮熟鸡蛋、蒲菜头或白笋丁以及调料放在甏内煮熟,米饭在另一甏内煮熟。食时从两个甏内分别盛取甏肉和米饭,其大米干饭粒粒如玉,另外配上一道玉堂酱园的咸菜或老虎菜或自己腌制的辣椒,使其味道会更加丰富。只是在那个年代能吃上甏肉干饭的人家都比较富裕的,一般的老百姓还是很难能吃到的。甏肉干饭最大的特点就是,肉而不腻,口味单纯,美不胜收,似乎有一种爽滑直压过一切花哨的感觉。
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来因国家取缔城市小资产阶级,至此,流传多年的甏肉干饭在济宁大地中断。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一些家传、祖传、新创的甏肉干饭又重新纷纷出笼,济宁的甏肉干饭又再一次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
随着社会点发展进步,甏器渐渐远离了人们生活,逐渐的被铁锅、不锈钢锅、电饭锅所替代,但甏肉之名却一直沿用至今。如今人们在吃甏肉干饭时还喜欢在里面放入“面筋肉丸”,还有“鸡蛋”,“豆腐丝”,“豆腐块”,“四喜丸子”等其它美味食物,然后再在放入盛有煮甏肉的老汤里面加热,让味道之间互相影响,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独特的口味。“甏肉干饭”经过新一轮的改良,成为又一代年轻人爱吃的美食。
无论走多远,家乡的饭菜总是那样回味无穷,永远让人难以忘怀。甏肉干饭,不仅仅是一道营养丰富的饭菜,也成为贯穿古城济宁城市历史的文化景观,让南来北往的人们,在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品味、重温一座古城的历史记忆。
PS:
bengrouganfan.cn域名转让,有意者请带价联系 QQ:25323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