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关乎饮食礼仪的思想碰撞,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在餐桌上的文化记忆,更是食礼文化、餐桌文明在东方圣地的集中宣言。
以“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为主题的第五届亚洲食学论坛于10月16—18日在孔子故里曲阜成功举办。这是该活动第一次选择在一个小县城举办,但所有来自亚洲各国的食学专家们无不这样认为:“这一次,论坛落地在了食礼文化的根上” 。
中华餐桌礼俗是“礼仪之邦”的重要标识,是“孔子”隐形后的民族传统餐桌文化与饮食文明。更是邹鲁遗风在孔孟故里最富有人文关怀的遗存。
孔孟在对历史文化总结和亲身实践中概括出了“孔孟食道”:敬畏自然,感恩造物,珍惜食物,追求美好,遵时守节,注重卫生,讲究营养,恪守文明,而这正是中华传统食礼的核心。
当人们聚在一起,大家注重仪表、各执其礼、座次有序、长幼有别进餐时,一个互相尊重,和谐共处的小家已然形成。而这却是每天都发生在人类生活中的基本要素,千百年来的历史更迭中延绵不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至今延续。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人之生赖以食也。
细想一下,世界上也许再也没有比一同吃一顿饭,再能让人感到安全和和谐的事情。也许,这才是值得现代人注意的,关于饮食、餐饮礼仪追忆的原点。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餐饮不只是我饿了,给你饭吃这么简单。当然,在满足基本温饱的前提下,一同进食,其实是对礼节最基本和最原始的要求,其中包涵了食物的合理分类,餐具的搭配,还有食者的举止。食礼是人类文明史的基本常识,人类任何文化几乎无一例外地十分重视餐桌仪礼。
如亚洲食学论坛主席赵荣光所阐述的那样,传统食礼,也就是孔子认定而流传至今的食礼,经历了宴飨鬼神的祭祀食礼——社会精英主体的宴享仪礼——大众社会的聚食礼仪三个基本阶段,餐桌仪礼依然在不断地承续演进中。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小餐桌代表的小家得以和谐,国家这个大餐桌才可以和谐。这其中的和,来自于儒家思想,更是老百姓最初的生存法则。以此来延伸,可以到一个国家,一个世界。孔孟思想中最重要的“和”,和烹饪中的五味调和,不无联系。
在赵荣光看来,餐桌是人生斯文修养的起点,是社会美好人生的基点。拥有儒雅得体餐桌修养的人未必是淑女、绅士。但餐桌的失范必定是身心修为欠缺的遗憾。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意思是:有礼节,则有尊卑上下,人而得安稳。没有礼节次序的社会,人人都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所以会危而不安,因为这样礼节就非学不可了。
就是这种人们对食物选择与进食行为的时代进化水准与风格,使得中华文明在演变中已经与人们的仪礼、文化、民俗等融为一体,相互交织着向历史的深处链接。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守礼义,是中国人的优秀传统。2500多年前,伟大的孔子训导自己的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学礼行礼是中国人的立世之本。早在3000年以前的商周时代,王廷就设有礼仪之官。“礼”浸溢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典籍之中,漫溢于社会生活的时时事事、方方面面。饮食礼仪是最具普泛性的重要内容之一。
孔子要求他的弟子“兴与诗,立与礼、成与乐”。礼不仅是古代贵族子弟和一般士人的必备知识,同时,也是一般人修养身心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所以,孔子告诫他的弟子们“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学习礼仪的过程,既是确立正确人生理念和规范意识的过程,也是培养造就仁德精神境界的过程。
三个多世纪以来中华优秀文化与文明传统屡遭劫难,当代中国人的心灵缺失与行为失范很多。亡羊补牢,殊途同归,规范应首先从餐桌行为认真做起。无论从SARS事件前一年中国食学者倡导的拒绝食用保护动物的“泰山宣言”,还是目前正在推行的文明进餐、光盘行动、双筷助食、拒绝饕餮行为等,都是重塑中华餐桌斯文的大众心理认同与行为选择。
食礼文明小则关乎个人,大则关乎国家。中华民族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思想,历来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伴随人类幸福的丰富的食物遗产,也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全球化扩展的伟大例证。行为规范,遵循道义,自然协调,和谐共处的中华食礼文化亦会在孔孟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发展,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