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一说是诸葛亮发明的。他在辅佐刘备之初,兵微将寡常被曹兵追杀,一次被围中锅灶尽失,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让伙夫在铜锣上做出了最早的煎饼。一说煎饼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朝以前,相传孟姜女哭长城所带的食物即是煎饼。对煎饼的历史,我们姑且不做过多考证。但世事变迁,人们对这种传统食品的喜爱程度丝毫未减。众所周知煎饼是鲁西南地区的主食之一,尤其微山湖人更好煎饼这一口。煎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最爱,在微山城乡的大小市场上随处可见卖煎饼的,况且煎饼的销路很好销量挺大,饭店的饭食也以煎饼为主,可见人们对这种主食是多么的欢迎。
山东人喜欢吃煎饼,煎饼卷大葱已成为山东饮食的一个主要标识,山东人“煎饼卷大葱,吃吃拽拽”的说法,也早已广为人知。煎饼在湖区和滕州一带还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叫“蔫拧”,名字的由来正因煎饼有韧性、有嚼头,吃起来要慢慢地撕拧略微费劲。
微山人喜欢吃煎饼是和长期的农作劳动相关的,因为煎饼水分少,不易腐败变质,再加上体积小、分量轻、易于携带和保存,湖区渔民早晨起来下湖抓鱼,往往是早出晚归两头不见太阳,带上几个煎饼,一天的饭食就得以解决了。如果再装上几个咸鱼和咸鸭蛋那会更好,有饭有菜方便易带,营养丰富。尽管现在条件好了,面点花色品种较多。但是人们仍钟爱于煎饼,在饭店吃饭会上煎饼、馒头、面条多种饭食,你可以留心看一下,在这可选的几种面食中,人们最先挑选和吃光的还是煎饼; 更不用说那些经常下湖垂钓,或者骑车远行的户外运动者,他们身边常备的主食还是煎饼,因此说煎饼是微山人的最爱,一点也不过分。
在过去那个贫穷年代,民众的主食更是煎饼。在家徒四壁的屋子里,最为抢眼的就是粮甏和摞得高高的煎饼筐子,那是人们生活的主要依靠。现如今丰衣足食,可以随时买新的,这种囤积的现象就少见了。
做煎饼过去都是联合作业,近邻的几个家庭主妇会聚在一起分工协作,有和面的,有垒砖架鏊子的,有负责准备柴草烧火的,不大的功夫就能做出够一家人吃上十几天甚至1个多月的煎饼。妇女们会在自家屋里用几块砖石垒一个平台,在上面放一个高粱梃子锅拍,把一张张做好的煎饼叠放起来,用布盖上每天随吃随拿。
微山有山有水,微山北部山地丘陵地区的乡镇居民喜欢吃煎饼,南部湖区渔民也喜欢吃煎饼。但是这南北两地的煎饼,在制作方法上有所差异。
煎饼的制作方法不外乎摊和粘两种。山区的人多吃粘的煎饼,因这个地区多产地瓜、玉米,当地人就把地瓜、玉米面和在一起,弄成大大的面团在烧热的鏊子上由里向外滚,让滚烫的鏊子粘上一层薄面做成煎饼,称之为粘煎饼。湖区乡镇煎饼的做法多是摊,把麦子、玉米等直接放进石磨,加水磨成面糊,用勺子舀一勺面糊放在鏊子上,再用耙子摊平,加热做成煎饼,名曰摊煎饼。这是传统的一种做法,这种做法做出的煎饼好吃。这两种方法做出的煎饼口感各有不同,面团粘出的煎饼焦酥,摊出来的煎饼绵软。吃煎饼不但能填饱肚子,而且可以锻炼咀嚼能力,对人的牙口有好处。正因为湖区人以煎饼为主食,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仍有一口好牙,这一点和吃煎饼不无关系。
煎饼比较薄,又有一定的韧性,便于卷菜,吃起来有饭有菜更有味道。用煎饼可以卷各种菜吃,因此有人说煎饼是所有菜的大众情人。煎饼卷咸鱼是微山湖人的饮食习惯,一个饭店在发扬传统饮食的基础上,给它起了一个很时尚的名字叫鱼食俱进。
在保留传统饮食的基础上,也应该与时俱进有所创新,整合传统饮食的精髓与口感、营养,会让人吃得更加美味健康。不知哪位爱动脑筋的人,某一天制做出了一种叫菜煎饼的食品,是煎饼家族中的新宠。制作方法是把几种蔬菜用油盐调料配制,倒在事先摊好的煎饼上,在不断加热的鏊子上煎制,等饼和菜七至八成熟时,在菜上面盖一张饼,等菜熟面香、味道融合之后,叠好切就,大功告成。这种菜煎饼在县城随处有卖,因其方便味美、经济实惠受人喜爱。菜煎饼吸收借鉴了北京名吃煎饼果子的做法,只不过把包裹的油条变成了蔬菜,是一个有益创新。
煎饼的做法多以杂粮、粗粮为主,正适应了当今的健康理念。过去人们羡慕吃细粮白馍,现在吃白馍的转而吃粗粮了,市面上粗粮做的窝头等食品仍不如煎饼有市场。吃一张煎饼,有口感、有嚼头,不像做馒头,有人会掺糠使假,如添蓬松剂、硫磺薰蒸等,做煎饼无需这弄虚作假的手段与材料,相比之下环保健康。这也是人们喜吃煎饼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