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春节饮食传统习俗。按古文献记载,“年”是禾谷成熟的名称,五谷成熟,即曰一年。年前,农历十二月名“腊月”,“腊”字的古意含“祭”的意思。我国古代以农牧业生产为主,腊月农事告一段落。一方面休整,一方面要把收获的谷物、蔬菜、饲养的禽畜,用来祭祀神灵和祖先,庆贺丰收而宴饮,祈盼来年幸福安康。这就逐渐形成了城乡居民欢庆新年的传统习俗。新中国建立,改用公元纪年,农历新年即改称“春节”了。
上世纪40年代之前,济宁城区大多数居民过春节,安排饮食的诸多理念,与鲁南各县区比较,有不少差异,这也应该是京杭大运河通航,促进南北文化交流的表现。
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当晚全家要吃团圆饭,一个人也不能缺少。不论食品菜肴多少,下列四样是必备的:一、必须有鱼和豆腐,因其谐音为“富余”。二、全家都要饮酒,多少不限,因“酒”字寓意为“长久”。三、必需的菜肴是“凉拌生菜”,因“生菜”谐音“生财”,拌时加粉条和馓子,象征“银条”和“金条”。还要加点豆腐乳,因其谐音“都福禄”。四、必须吃扁食(水饺),因其形象如“元宝”。
午夜,行“辞年礼”,即“辞别旧年”,合家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燃烛、焚香、叩拜,同时燃放鞭炮。事毕,包制元旦早晨食用的清素水饺,这时,茶点中要备有柿饼和杏仁粘,老少都吃一点,寓意“事事如意幸福”,因“柿”谐音“事”,“杏”谐音“幸”。长辈还要准备初一迎新时,给孩子们“压岁钱”,俗称“带岁钱”,因“岁”字谐音“祟”,意即压住邪祟,护佑晚辈平安度过新的一年。
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黎明,日出前,举行“迎新礼”,其仪式和“辞岁”相同。事毕,合家吃清素扁食,为祈求全年“清净平和”。即使菜肴也必须是素的。当然,“凉拌生菜”还要是其中之一。
初一日的晚饭,当年济宁城区大多住户都要合家吃一盆菜肴,名曰“全家福”,是由10种成分一齐下锅烩制的,大都用炸丸子、炸豆腐、炸面筋泡、酥鸡、酱肉、皮肚、木耳、金针菜干、白菜(或菠菜)、炸山药等10种,寓意“十全十美”。面食必备花糕(枣糕),谐音取“早高”的含意。还要有粘糕,又称粘窝窝,是用江米面或黍子面(黄米面)加红枣,做成窝头形蒸制的。“粘糕”谐意“年高”,寓意“年年高升”或“长寿”。
济宁花糕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即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至唐代被朝廷规定为大节日。有关端午节的来历,有几种传说,而济宁城区人们历来流传着其中一种,即楚国大夫屈原忧伤国事,眷念民众,在这天自投汨罗江。人们对屈原十分爱戴与怀念,为了防止鱼类毁坏屈原的遗体,包制糯米粽子投入江中,以供鱼食。
济宁城区民间端午节习俗,要包粽子、炸糖糕,用五色丝线捆扎成束带叶的艾蒿,插在门的两侧。诸种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但尚有五项端午节习俗,在上世纪40年代之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这五项习俗在鲁南其他县区是少有的,原因在于济宁城区紧临京杭大运河,可能是航运促进南北文化交流,吸纳异地文化留存的印痕。
端午节,人们开始佩带香荷包。大家认为天气开始炎热,传染病萌发,这样做可以消除汗臭,避瘟驱邪。香荷包大都是由家中手巧的女子用彩绸或花布缝制,也有用五彩丝线缠扎在折叠成形的硬纸壳上做成的。要求式样美观,色彩鲜明,常见的造型有“金鱼”“粽子”“葫芦”“桃”“南瓜”“虎”“兔”等等。包内装中药材,有雄黄、冰片、藿香、苍术、艾叶末等等。
五月初四日夜晚,家中5岁以下的男童睡眠后,家长取朱砂、雄黄两味中药适量,盛在瓷碗内,用酒水化开,以清洁棉花蘸药液涂在男童头顶囱门、耳孔、鼻孔、肚脐、手心、脚心等处,据传这样做可以避免夏季炎热,瘟邪气上升而入侵人体。
五月初四日夜晚,取贯众(蕨类植物)的地下茎两三块,放入水缸内,可以使饮食用水“避瘟气,驱除疫疠”,防止胃肠病。
五月初四日夜,子时(零时)前后,用小瓷碗放入红色石榴花和艾叶适量,加水浸泡。端午节日出之前,家中人用盆中水洗眼,祈求眼睛明亮,不生眼疾。
端午节前数日,各家妇女都要为自家的幼年子女缝制五毒鞋。鞋面上要用彩色丝线绣成“五毒”的形象,十分逼真,体现了女子心灵手巧。所谓“五毒”,济宁城区民间指的是蛇、蝎、蜈蚣、俗称草鞋底的蚰蜒和俗称癞蛤蟆的蟾蜍。端午节当日穿着,据传日后可免除“五毒”的侵害。
这五项端午节习俗,不论其效果如何,却可以从中体察到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祛病防毒、驱疾避疫、保障身体健康的期盼和追求。
中秋节
上世纪40年代以前,济宁城区居民家庭在中秋节都要自己动手制作三种食品。
蒸月饼。先把小麦面粉加水调和发酵,而后充分揉和筋道,切块,擀成面皮,包馅,再轻拍成扁圆形。不少人家具备刻有月宫花纹的圆形木模,把月饼压制成型,外观更好。上笼蒸熟后,还要在月饼中心,用红色颜料点上圆点。
月饼馅的调制,先要把芝麻或去皮的花生仁,在铁锅内干炒到半熟,再用木轴在案板上压碎。然后掺和适量的白糖或红塘、核桃仁、桂花酱或玫瑰酱,调和均匀即成。本地民俗认为中秋吃月饼象征“合家团圆”。一般人家也要去糕点铺选购月饼,主要为了给长辈、亲友赠送节礼,自家食用是次要的。
煮煨蜜枣。中秋节正当红枣成熟、大量上市的季节,济宁城区民俗认为中秋节吃蜜枣,谐音为“甜蜜早到”。煮煨方法不难,即选购市上的成熟红枣,要求个大新鲜,皮薄肉厚,核小的。洗净后,放入铁锅加足水,盖严。武水烧开,然后变小火煨煮,大约90分钟,待汤粘稠,枣皮有皱即成。香甜可口,起锅装瓷盆内,随时取食,不必加糖,凉吃最好,当年中秋节,家家如此。
煮豆荚。选购市上出售的连带秸秆枝叶的大青豆荚,把豆荚摘下,用剪刀剪去豆荚两端尖部,露出小孔。入铁锅加水煮熟,也有装盘入笼随着蒸馍蒸熟的。熟后趁热加适量的花椒、小茴香、香醋、食盐调拌即成,凉吃最好。亦可临时加拌少许磨香油。按带秆“青豆荚”谐音“感(杆)情(青)都佳(豆荚)”。
“过年”来历的民间传说
上世纪40年代以前,济宁城区民间传说“过年的来历”是一个有趣味的故事。
古代,人们发现有一种名为“年”的野兽,身强力大,性情凶猛,发怒时,一声吼叫,即山崩地裂,生活在山林中,以百兽禽鸟为食。到了冬季,天气严寒,山中食物匮乏,就窜进山下的村庄,猎食人畜,这使得我们的祖先十分恐惧,又想不出有效的方法制止。
有一天,“年”到某村庄掠食,正当村内牧童们甩鞭子比试,噼啪的声响,就把“年”给惊吓跑了。接着它又闯入另一个村庄,迎面看到晾晒的一件红色衣服,随风摆动,吓得它掉头就跑了,半天没有猎取到食物。傍晚,它惊恐不定地窜入第三个村庄,立刻被房屋门中射出的灯火吓跑了。
于是,我们的祖先发现了“年有三怕”,即“声响”“红色”“火光”。为了避除“年”的侵害,人们经过不断总结,采用了三项有效的办法:一、先是在门外点燃竹子,能够发出噼啪的声响,后来演变为燃放鞭炮,所以鞭炮旧名“爆竹”。二、先是在门上悬挂桃木板制成的红色“桃符”避凶驱吉,后来演变为张贴红纸书写的“春联”了。三、先是房屋内在节日多点燃灯亮,门外用木材烧起火堆。后来演变为门前高挂红灯,门外庭院中燃放烟花了。
人们为了保证过新年幸福安康,这一传统习俗至今保留,农历大年三十日和正月初一日尤为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