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人做鱼真是有一套,不必说饭店的大厨,单说湖边的渔民便是出手不凡。他们把从湖中抓来的新鲜活鱼,稍一加工打去鱼鳞剔除内脏,整条鱼放入锅内,舀上一瓢湖水架柴上火,也不加多少调料,清汤白汁入口一尝,味道令人叫绝,新鲜而又回味悠长。
饭店里的师傅们做鱼更是品种多样、各具特色,无论是清蒸、炖鱼、油炸、凉拌还是做鱼丝、鱼汤、鱼片、鱼丸子,方法种类更是丰富多彩,种类繁多。鱼可整体炖,也可用鱼皮、鱼头、鱼内脏分类做出不同的菜肴。鱼菜的名字有红烧鲤鱼、香辣鲤鱼、辣乌鱼、马鞍桥、菊花鱼等等,让食客们大饱口福,连发感叹:吃鱼还是在微山。
离开微山去外地一些饭店吃鱼,相比之下味道口感就多有不同了,吃起来总感觉缺少某种东西,有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比方说是湖味湖趣,在微山吃过鱼的都有这种感觉。为了推广微山湖饮食文化,更重要的是让外地人也能足不出“市”,不去微山在家门口也能品尝微山的鱼宴,一些人在全国各地都开有微山湖特色鱼馆。为尽可能接近湖区口味,突出食材特色,所用之鱼也是产自济宁市微山县微山湖的鲜鱼,食客们吃后不无遗憾地说仍没有微山那种味道,做不出微山独具地方特色的感觉来。有些人就说了,这是水的缘故,离开微山的水,也就做不出鱼的湖味了,不知是否有道理。吃鱼还是在微山,是有一种道理的,毕竟是当地人祖祖辈辈靠湖吃湖的经验积累。微山人不单做鱼手艺不凡,吃鱼也蛮在行。外地人来微山面对各种鱼难以下手,会生怕鱼刺卡住了喉咙,当地人是不怕的,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吃鱼真如庖丁解牛般得心应手。当地人在吃小点的鮥鱼、鳊鱼、草鱼时会更显水平,他们会娴熟地夹起整条鱼放在口中,嘴一闭一开,再咂么几下,鱼肉留口中,鱼刺被轻易剥离下来,干干净净;再看整个鱼刺骨架都完好无损,很少听说哪个人吃鱼卡住喉咙了。再看宴席上吃鱼:一条大鲤鱼端上来,微山人会拿起筷子直插鱼肚皮处,这才是鱼身上的精华所在,鱼肚皮上的肉肥而不腻,有整刺无毛刺,吃的时候刺容易剥离,况且鱼肚皮肉薄腹内中空,容易入油盐调料,固然味道最佳。外地人在吃鱼习惯上就有所不同了,他们会别无旁顾首选鱼背,认为这里肉厚、刺少,殊不知和鱼肚皮相比味道口感差了一个档次。
微山有水就有鱼,有鱼就有鱼宴,这已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在微山湖畔有一条河,前两年刚疏浚、加宽,水清而深,现如今已成为人们垂钓、捕鱼的佳处,里面的鱼特别的多,临岸观水只见鱼儿成群结队,自由自在,皆若空游无所依,甚是喜人,吸引了许许多多的钓鱼爱好者。每当大雨过后,鱼儿都会浅游在水面,这是观鱼的最佳时刻,只见水面上鱼的种类还很多:有草鱼、鲤鱼、鳜鱼、龙虾等,捕鱼者或用网或用叉或用钩,每一个人都收获很多,有时他们直接把逮到的鱼卖到湖边河叉旁的湖鱼馆。这些鱼馆是渔民们临水搭建的简易棚子,放几张小桌,垒上个地锅,现逮现杀现做鲜鱼,不用炭,只烧芦苇、湖草,熬鱼贴锅饼,谓之“老鳖靠河沿”,味道不同凡响,引来很多外地人驱车前来找寻湖味的那种原生态,生意很是火爆。
来微山除品尝地道的湖鲜鱼味,还能边吃边听微山湖的传说和故事,去感受一种湖趣。听老人讲,上世纪50年代灾年闹饥荒的时候,微山周边一些地方有不少人被饿死了,但微山没有。因为守着大湖,湖中的鱼虾可充饥,湖产水生植物更能填饱肚子。对有水就有鱼的说法当地人常讲,微山湖逢大旱干涸的时候,如有了大雨,湖中满水第二天就能从湖中捞上大鱼来,鱼还很多。听来的故事讲,有一老汉在干涸的湖里种西瓜,他在瓜地边搭了一个窝棚看瓜,时常在瓜棚前的一块青石上磕烟锅、放水碗。有一天突然下大雨,湖底湿透了并有了一些积水。突然,老头面前的那块青石从地上窜飞出去,游进了一滩水汪,当时把老头给吓坏了,当他回过神来看面前的那块坑窝,前粗后细恰似一条乌鱼的形状,老头顿时茅塞顿开,原来常磕烟锅的那块青石是大乌鱼的头,乌鱼遇水跑了,可见乌鱼的生命力有多旺盛。
吃鱼还是在微山,品尝的是一种口味,体会的是一种感觉,有趣的是那种故事。城市之间的距离在不断缩小,各地的习俗文化在不断交融,这美好的一切更加丰富了生活,如同舌尖上的美味那样,更加有滋有味,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