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闻知在水浒故里——济宁市梁山县寿张集镇有个“酒曲专业村”。一个共1300 口人的村,有100多家在制曲,目前,还发展成了40多家酒曲小厂。
何为曲?一个村有40多家酒曲小厂,这是一个村?还一个企业产业园区?带着诸多疑问,10月30日,记者踏访了这个很像“产业园区”的酒曲专业村————徐坊。
由寿张集镇政府驱车西行大约10多分钟后,我们来到徐坊村,但下车后却发现路两旁紧挨着的是梁山徐坊大曲有限公司、梁山徐曙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徐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这周围都是一些制曲企业,在徐坊村的村西头。”随行的镇宣传委员陈月萍指着周围的企业介绍道。“徐坊,是徐家酒坊的简称。”谈起徐坊酒曲,陈月萍说,这里的人们自古就有制曲酿酒的传统。明朝初期,跟老辈学习并熟练掌握了大曲制作技术的徐孟田,由东平迁至梁山县寿张集镇西建村,不断对制曲的每道工序进行反复试验,最终掌握了一套完整科学的制曲技艺。徐家所造的大曲在周边极富盛名,当时的人们便称他所在的村为徐家酒坊,后来就简称徐坊了。“虽然自古就制曲,但真正大发展还是近几年的事。1979年,徐恩润邀请徐万士等6位农民,请制曲传人徐炳珠负责技术,筹资购买5500斤小麦建了半阴半阳曲室3间,成立了山东省第一家专业制曲厂徐坊曲坊,不仅开创了山东省专业制曲行业的先河,还由此带动了全村人生产酒曲,近年来,肖庄村、孙佃言村也有10多家被带动着生产酒曲了,从业人员已达到2000多人。”
已入坛多年的老酒浓香醉人
听着陈月萍的介绍,我们已来到徐坊大曲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只见几位妇女正在忙于生产、搬运曲砖。负责管理的徐丙端老师傅介绍:“曲砖需码放在半阴半阳曲室内,由空气中的微生物、发酵菌自然接种,加之堆码培曲传统工艺,使每块曲体都能均匀生长种群丰富的微生物,糖化力,发酵力,酯化力平衡良好,确保其天然醇香之韵。”在成曲库房,徐丙端师傅拿起一块已干燥的曲砖继续介绍:“曲砖分高温、中温和低温的,还有高脂功能曲,按香型分,有酱香型、芝麻香型酶制剂,固(液)态窖泥功能菌、成品窖泥、酯化酶、跟酶、生香酵母、麸曲等。成曲出房后,要放在通风干燥处贮存3个月之后方可用于生产。”“这里的酒曲都销往东北三省、内蒙、山西、陕西、江苏、天津、泰安等30多个省、市、自治区。”徐丙端师傅显得有些自豪。
是的,近年来,为整体推动全镇酒曲产业发展,镇政府因势利导,通过抓大扶小,不仅形成了徐坊大曲有限公司、梁山徐曙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徐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还协调有关企业与3200户农民签订了产销合同,带动建起了3万亩专用小麦基地。镇政府还引进先进技术,拓展酒曲产业链,先后开发生产出脂化酶、高效生料酒曲、有机肥料等一系列产品。目前,寿张集镇已有年产5000吨大曲以上的规模企业8家,以徐坊村为主的制曲作坊越来越多,制曲专业户达168家,各种曲制品年产量达20万吨,产销量占全国的60%以上,酶制剂产销量达到了全国65%。
徐坊酒曲香飘全国,徐坊酒曲更致富了当地百姓。当初,由徐恩润邀上重操制曲祖业的徐万士等6位农民,现在都拥有了自己的企业,并且都形成了一定规模;他们所在的徐坊村就有100多家家庭式制曲小作坊。60岁的徐恩秋,原来就在本村打工,掌握了制曲技术后,1998年,他就开始自己建厂房制曲。“那时,三个孩子还小,一年也就生产几十吨,挣个六七万块钱,养家糊口。”问起现在的生产收入情况,老徐只笑不答,只说:“这只是个家庭小副业,家里还有五六亩地,平时对象和儿媳就忙孩子和地里的活,有空就来曲房里干点活,按计件拿工资。”记者再问其收入时,老徐还是笑,很含糊地说:“年底,一个孩子也就分10多万吧?”
徐坊村的王桂云,家里有3个孩子,在本村的酒曲企业打工,即挣些零花钱,还能照顾孩子和家;47岁的张凤英也在徐坊本村,家里还有4亩地,她已在徐坊大曲有限公司包装车间干了七八年了:“农闲时就来,按计件,一个月挣1400多元。”来自小路口镇宋那里的小王,孩子仅2岁,为照顾孩子她也选择就近打工,一个月1000多元,能很好地补贴家用。
酒曲,这一古老而传统的制作手艺,不仅成了百姓养家糊口的营生,近年来,在寿张集镇的精心打造下,正在成为富足一方农民、带动一个产业的“发酵剂”。目前,寿张集镇已规划建设了一处占地1200亩的酒曲文化产业园,先后16次召开酒曲座谈会、推介会、研讨会等,同国内各地区酒曲协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徐坊大曲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已入住园区,他们还与各大学、科研单位进行联合;寿张集镇已被我市授予“特色产业乡镇”,酒曲产业园也被省轻工业协会命名为省酒曲特色产业集群。
相信,酒曲,这一飘香的产业,随着寿张集人的精心打造会越做越大,芬芳越飘越远。
水浒故里——济宁市梁山县梁山顶上的李逵雕像
相关链接:李逵寿张坐衙
《水浒传》有一段李逵在寿张县坐衙的故事,原文如下:
且不说卢俊义引众还山,却说李逵手持双斧,直到寿张县。当日午衙方散,李逵来到县衙门口,大叫入来:「梁山泊『黑旋风』爹爹在此!」吓得县中人手足都麻木了,动弹不得。原来这寿张县贴著梁山泊最近,若听得「黑旋风」李逵五个字,端的医得小儿夜啼惊哭,今日亲身到来,如何不怕!当时李逵迳去知县椅子上坐了,口中叫道:「著两个出来说话,不来时,便放火。」廊下房内众人商量:「只得著几个出去答应;不然,怎地得他去?」数内两个吏员出来厅上拜了四拜,跪著道:「头领到此,必有指使。」李逵道:「我不来打搅你县里人,因往这里经过,闲耍一遭,请出你知县来,我和他厮见。」
两个去了,出来回话道:「知县相公却才见头领来,开了後门,不知走往那里去了。」李逵不信,自转入後堂房里来寻。「头领看,那 头衣衫匣子在那里放著。」李逵扭开锁,取出 头,领上展角,将来戴了,把绿袍公服穿上,把角带系了,再寻靴,换了麻鞋,拿著槐简,走出厅前,大叫道:「吏典人等都来参见。」众人没奈何,只得上去答应。李逵道:「我这般打扮也好麽?」众人道:「十分相称。」李逵道:「你们令史只候都与我到衙了,便去;若不依我,这县都翻做白地。」众人怕他,只得聚集些公吏人来,擎著牙杖骨朵,打了三通擂鼓,向前声喏。李逵呵呵大笑,又道:「你众人内也著两个来告状。」吏人道:「头领坐在此地,谁敢来告状?」李逵道:「可知人不来告状,你这里自著两个装做告状的来告。我又不伤他,只是取一回笑耍。 公吏人等商量了一会,只得著两个牢子装做厮打的来告状,县门外百姓都放来看。两个跪在厅前,这个告道:「相公可怜见,他打了小人。」那个告:「他骂了小人,我才打他。」李逵道:「那个是吃打的?」原告道:「小人是吃打的。」又问道:「那个是打了他的?」被告道:「他先骂了,小人是打他来。」李逵道:「这个打了人的是好汉,先放了他去。这个不长进的,怎地吃人打了,与我枷号在衙门前示众。」李逵起身,把绿袍抓扎起,槐简揣在腰里,掣出大斧,直看著枷了那个原告人,号令在县门前,方才大踏步去了,也不脱那衣靴。县门前看的百姓,那里忍得住笑。正在寿张县前走过东,走过西,忽听得一处学堂读书之声,李逵揭起帘子,走将入去,吓得那先生跳窗走了,众学生们哭的哭,叫的叫,跑的跑,躲的躲,李逵大笑。出门来,正撞著穆弘。穆弘叫道:「众人忧得你苦,你却在这里疯!快上山去!」那里由他,拖著便走。李逵只得离了寿张县,迳奔梁山泊来,有诗为证:
牧民县令每猖狂,自幼先生教不良。应遣铁牛巡历到,琴堂闹了闹书堂。
二人渡过金沙滩,来到寨里,众人见了李逵这般打扮都笑。到得忠义堂上,宋江正与燕青庆喜,只见李逵放下绿 袍,去了双斧,摇摇摆摆,直至堂前,执著槐简,来拜宋江。拜不得两拜,把这绿 袍踏裂,绊倒在地,众人都笑。宋江骂道:「你这厮忒大胆!不曾著我知道,私走下山,这是该死的罪过!但到处便惹起事端,今日对众弟兄说过,再不饶你!」李逵喏喏连声而退。梁山泊自此人马平安,都无甚事,每日在山寨中教演武艺,操练人马,令会水者上船习学。各寨中添造军器,衣袍,铠甲,枪刀,弓箭,牌弩,旗帜,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