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瞬间,来济宁读高中整整50个年头了。
1952年8月28日,酷暑刚过,秋气乍萌。我们一行20个江苏沛县中学初中毕业生,响应上级号召,步行45公里,乘船50余公里,来济宁—中读书。
济宁城虽不大,但清流纵横,船只往来,寺庙众多,文物丰富。土山上,熙熙攘攘,听书品茶,戏法杂耍,煞是热闹。人民、东风剧场,豫剧对唱,听众济济。特别是当我们登上太白楼,纵目四望,北有铁塔耸立,绿木滴翠;南有运河流淌,帆影点点,鱼鹰关关,商贾云集,小铺栉比,杂货琳琅,小吃喷香。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运河开凿于元代,只肤浅认为,诗仙李白选择任城寓居,是选对了地方。透过千余年历史的面纱,想见谪仙人倚楼纵饮赋诗的神态。确有恨不能与之同时之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什么办法呢?
李白死后,不少文人骚客来济宁凭吊,有众多诗文可证。而且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济宁是李白的第二故乡。李修平先生在前人研究论证启示下,提出李白寓家任城23年。多年来,他孜孜以求,对李白的研究作出了不可否定、对济宁人民有益的贡献。可惜的是,多年来济宁连个李白讨论会也未开过。后来听说在兖州开了个讨论会,其故为何,不得而知。
至于李白是否寓家任城23年以及太白楼的来龙去脉,是可以各抒己见平等争鸣的。但是十几年来,在研究领域有点猎奇,甚至连李白寓家任城都予否定,想把李白撵往兖州、曲阜、徂徕山等地,如果有铁证完全可以。然而有的没弄懂李白诗意,甚而将有的古文标点点错,给李白生活弄出种种风流等是非,缺乏缜密细致的考证,就轻意下结论,足见研究风气的浮躁和浅尝。仅凭几个活在21世纪的人,就想把千年说法推翻,谈何容易!不说别的,李白死后,任城由认识李白的人起,就口耳相传,李白的根已深深扎入济宁人心中,想从人心中拔掉它,难也乎!
我对李白素无研究,知之甚少,所以一直不敢置喙。最近几年,陆续看了一些文章,认为不妥,不揣因陋,说了以上一些粗浅的话,敬祈郢正!
我手头李白的资料很少,然而翻翻济宁出的一些材料,我这里有两篇文章资料上没收,不知太白楼、博物馆里可有。一篇是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的《太白楼赋》,一篇是清代大文人赵执信的《太白酒楼歌》。论学问现在的学者赶上他们的不多,论时间,他们与李白更近些。他们均明白无误地说李白寓家任城,他们登的是任城太白楼。王阳明开篇不久就说任城是李白的“故乡”,而且说:“太白公奚以居此乎?”李白哪里不去为什么偏偏选择任城住呢?他是在受压抑排挤而志不得伸的情况下选择了这个僻静的好地方喝酒抒愤的。赵执信更说,“任城地好富水木”,风景宜人,倚楼豪饮解闷,其乐可知,其愤可鉴,此二文,起码对李白寓家任城是个小小的佐证。
因此,我觉得,我们不但不能给李白转户口,而且应当把李白这篇文章做大。
近几年来,旅游业大兴,以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人们的共识。只有短视者才忽略它。我们济宁已经放走了一个水浒城给无锡,我们不能再把李白撵走了。因而应当加大对李白在济宁的研究和宣传,整修太白楼,镌刻李白在济宁的诗的碑林,吸引八方人来济宁凭吊游览。
同时要加大投资,修了路、清了河,还要恢复济宁运河风采。多年搁置的运河博物馆应当多方筹措资金建设,同时建立运河碑林,有能力还应重建河道总督府,其中突出介绍林则徐等的事迹。
另外,我想还可以恢复一两个寺庙,再就是重视汉碑的保护和宣传等。
依我之幼稚想法,只要把美景城、文化城、文明城当成产业来做,只要民富民安和民乐,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种种思维定势,就能建成以济宁为中心,东连孔孟乡,西接武梁祠,南通微山岛,北达梁山泊的富有生气的活力的旅游覆盖网。愚以为到时定会有八方客人云游济宁,定会拉动济宁不少产业的发展。毕竟“任城地好富水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