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寄家济宁23年,在此地写下诗文53首,其诗才、品德和情操形成了独特的李白文化。我国现存四川江油、安徽马鞍山和山东济宁三处著名的太白楼,江油是李白的成长之乡,马鞍山是李白的魂归之处,济宁则是李白走向成熟之地,济宁太白楼的历史地位不言而喻。重建太白楼文化旅游景区是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旅游业发展要求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推动济宁城区旅游业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元朝和明朝都曾对太白楼进行了重建,在经济文化如此繁荣的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有魄力和能力打造这一造福后代的精品工程。
建设太白楼文化旅游景区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文物旅游资源具有稀缺性、唯一性的特点,景区的开发建设要根据规划对主题定位、功能分区、空间格局、整体建筑、绿化美化进行统筹策划和布局。要坚持“大手笔策划、高起点规划”,聘请资深规划专家,按照打造中华知名楼阁和李白文化集聚区的要求,编制太白楼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规划。
二是坚持文物保护的原则。现存的太白楼珍藏唐代以来历代名人登楼凭吊李白的题记260余篇,碑板刻石近50块,底部的明故城墙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对现存的太白楼和明故城墙应进行严格保护,并进行合理利用。
三是坚持彰显特色的原则。特色是文化旅游的灵魂。建设太白楼景区需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突出文化特色,打造以唐、明、清及现代历史文化隧道为连接的人文景观群。新建唐代太白楼,可以参照大唐芙蓉园的仿唐建筑群式样,展示唐代遗风,提升文化品位。新建周边裙楼,可以采用声、光、电相结合的高科技手段,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手法诠释李白诗、酒、剑、侠风格。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太白楼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应体现在“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各个环节。完善为游人服务的功能与设施,设置参观区和体验区,既要真实再现文化情景、延续历史风貌,又要让游客参与其中,形成互动关系,增加游玩兴致。充分挖掘济宁特色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内涵,从景区的建设到售票处、停车场、旅游厕所、购物商店等配套设施的完善都要充分体现运河特色和济宁风格,形成特色文化旅游的个性和魅力。挖掘景区文化内涵、扩充综合接待能力,配套建设高规格的游客中心、咨询中心、导游服务台、诚信购物店,增设景区专业标识,制作符合标准的景区导游图、邮政纪念品及具有李白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重建太白楼文化旅游景区的基本设想
一是构建历史文化长廊,擦亮运河旅游品牌。现存1952年太白楼底部的古城墙属于明代文物,为尊重历史,建议保留恢复现存的太白楼,把其建设为李白博物馆,作为当代人纪念李白文化的象征。在李白博物馆北面复原唐代太白楼,突出盛唐古建筑特色,凸显地标建筑的宏伟气势。由于运河的繁荣兴盛期在明清两代,还应在裙楼建设明清风格的太白楼,融入运河文化精髓,展示明清古人对李白的敬仰之心,串联成一条古往今来的历史文化长廊,明清风格的太白楼可作为裙楼与现存的太白楼东西互应。在城区可以这条历史文化长廊为龙头,带动城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化重组,整合明清清真寺院建筑风格的东大寺、明清江南水乡建筑风格的竹竿巷、南北朝佛教寺院建筑风格的铁塔寺等城区旅游资源,恢复建设见证李白杜甫友谊的南池公园和李白浣笔作诗之地——浣笔泉,结合古运河水上旅游项目,形成“登楼、观塔、览寺、游水”的旅游线路,还原济宁在历史上宜商、宜居、宜游的运河古城面貌。
二是建设精品旅游景区,重树济宁城市地标。建设太白楼文化景区,不是一般意义的建设,更不是简单地恢复一些古建筑,而是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应按照高品质旅游景区的要求来进行规划和建设,按照A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将太白楼打造成济宁城市新地标,成为城市旅游新名片,力争将太白楼打造成全国一流景区、中华知名楼阁。让游客“因太白楼而游济宁、因太白楼而提升济宁形象”。为形成良好的景区风貌,太白楼周边不宜再有更高的建筑,应突出太白楼在运河核心景区的显赫位置,便于游客集散和登楼观景。建议将西及南门口、东至共青团路口的太白路改造成步行街,整合现存太白楼、唐代太白楼主楼、明清太白楼、人民公园、文化广场等资源,以别致和独具特色的走廊和楼阁进行串接,拓宽城区老运河,滨河而建具有运河文化元素的景观小品,避免北方名楼“见楼不见水、见水不见楼”的缺憾,在景区南部拓宽老运河水面打造亲水空间,在路面形成阶梯状滨河广场,凸显太白楼雄伟壮丽的气势,突出城市地标性建筑观景效果。
三是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旅游形象。李白文化在博大精深的盛唐文化中独树一帜,太白楼千年的历史丰富而深邃,历代文人墨客常聚于此,登楼观景吟诗作赋,给济宁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应当借文化促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提升文化。在景区建设中,丰富和完善太白楼旅游文化要素,引导旅游者在风景中更多地了解历史、体验文化。建议在裙楼设置李白文化展览馆,将唐宋元明清书法家吕温、苏轼、黄庭坚、米芾等跋语的李白手书《清明调三首》、现存曲阜孔庙的《送贺八归越》墨迹刻石及李白手书“壮观”等文物汇集于此,在太白广场以“太白醉剑”为主题做图案铺地,增设诗歌回廊,建设与李白有关的历代名人的群雕、浮雕及诗词书画碑廊等,形成一条蔚为灿烂的文化长廊。同时,将济宁一中的部分设施和新华书店进行风貌整理,改造成太白书院,建立全国性的李白研究中心,将济宁打造成孔孟文化的有机组合,形成修学旅游基地、青少年开展国学旅游的圣地。
四是合理布局旅游业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加强太白楼文化旅游景区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强化旅游服务功能,从观景道路、桥梁、建筑、厕所、绿化,到色彩、雕塑等都要体现与太白楼一脉相承的风格,做到处处是景,形成大旅游格局。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度挖掘具有济宁特色的餐饮文化,在太白路设置旅游定点餐饮场所,主打玉堂酱菜、甏肉干饭、清真糁汤、托盘豆腐等运河小吃,在古运河边建设统一规格的太白茶馆,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创意策划演艺活动,在《大运畅想》中增加诗仙板块,策划《太白醉剑》实景演出,以太白楼为背景,以太白广场为舞台,以盛唐文化为主题,以展示李白才气为主要内容,融入济宁地方戏曲音乐元素,彰显浓郁的“唐风唐韵唐文化”特色。设立太白影视作品创作基地,充分挖掘李白浪漫主义色彩的诗酒剑侠文化及李杜相交友谊故事的内涵,策划影视作品。改变太白路以经营服装和鞋类为主的格局,与小苏州工艺珠宝礼品广场串联,将竹竿巷打造成特色购物街,深入挖掘济宁民间工艺,提高旅游商品档次,研发和销售以李白文化为主体的系列文化旅游商品,让游客通过购物带走在济宁美好的记忆。
(作者系济宁市旅游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