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太白楼重建”问题成为全市人民关注的热点。围绕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讨,并形成以下思考:
一、重建太白楼十分必要。济宁太白楼作为有深远历史渊源的古代名楼,其原本应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城市标志性价值、旅游娱乐休闲价值十分明显,对此毋庸置疑。而目前所存的1952年重建的太白楼远远体现不出这些价值,既不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令外地游客观后感到遗憾失望,有许多研究李白的专家学者一直在呼吁重建。本次调研中,我们听取了不同层次、不同界别的专家和干部群众的意见,绝大多数人认为,应该把重建一座能够充分体现其浓厚内涵、宝贵价值的太白楼,作为打造济宁运河之都历史文化名城品牌的重点举措和优选工程。其具体理由有:一是目前的太白楼整体设施陈旧,并已成为危楼,存在随时坍塌危险。由于1952年重建时,建设质量不高,地基(古城墙)面临滑坡危险,内部木构件老化变形,墙体崩落褪色,前几年曾坍塌一角,整体处于危楼状态。二是现有建筑体量过小,文物保护环境较差。现太白楼仅为两层,连同台基占地4000平方米。李白手书”壮观”斗字方碑、”三公画像石”、李白《任城厅壁记》和唐代以来60余块碑碣等国内罕见文物,因场地限制无法陈列,有的散置于游廊和院内。三是建筑风格无据,不具备文化历史纪念意义。目前的太白楼既未选择李白生活之唐代风格,也未沿袭元、明代样式,而是参照遵义会议会址楼仿建,不具备特定的历史文化纪念价值。四是建筑本体和配套设施均标准低下,难以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旅游亮点。目前的太白楼不论是规模、气势、建筑艺术,还是功能设计、文化内涵,均无法与国内名楼名阁相比,且高度明显低于目前周边建筑,又紧靠马路,无停车场和配套服务设施。五是名楼文化是我国的独特而重要的文化现象,重建太白楼对解决济宁”名城缺名景”问题意义重大。不少城市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一座名楼名阁或名山景观,如蓬莱市、黄山市等。济宁城区因历史的原因,目前十分缺乏能够对游人形成极大吸引力的标志性景点,重建太白楼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很好的路径。综上所述,太白楼重建对于弘扬济宁悠久历史文化、塑造济宁文化名城形象、促进文化旅游业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适时重建十分必要。同时,亦有少数同志对重建太白楼存有某些疑虑,主要是,现太白楼处于市中心闹市区,运作空间小,搬迁任务大,建设代价高,对能否真正建出极大提升城市文化魅力的效果感到担心。这对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关于重建规划的目标定位。重建太白楼要立足高点定位,彰显济宁浓厚历史文化底蕴,以跻身全国名楼名阁行列、重塑百年运河名城之魂、打造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为目标,努力建成高层次、多功能、风格独特、内涵丰富、魅力凸显的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确立这样的目标追求与定位,既有必要,也有条件和可能。全国十大名楼名阁中,有的仅因李白或其他诗人的一首诗而兴建成名(如岳阳楼、鹳雀楼);有的为纪念李白在当地暂住过而兴建(如马鞍山太白楼)。相比之下,济宁的太白楼曾为李白在济宁生活长达23年的”东鲁之家”,其名人故居的独特性无以比拟;它又是李白在此把酒会友、体察社会,写下多达53首名诗的历史见证,其历史文化价值是许多名楼难以比拟的;它自李白寄居始,至今已有1323年历史,自元代移建于济宁城南城墙后也有721年历史,它阅尽人间沧桑,成为济宁作为运河之都的数百年兴盛历史的见证标志,这在济宁现存建筑设施中难有可与相比的,在其他名楼中也极为罕见;它在历史的演进中留下了丰富的宝贵文化遗存,其中直接与李白有关的传世文物的绝大部分在济宁,太白楼现存碑版刻石在全国遥遥领先,历代名人题咏多达264篇。所有这些,加上济宁作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独特城市文化优势,众多因素的叠加效应,决定了我们完全有理由、有条件通过高标准重建太白楼,使之进入全国名楼名阁之列,成为对国内外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观览盛景。?
三、关于重建选址问题。太白楼于现在位置已存在了700多年,目前东有人民公园、文化广场,南有古运河航道、东大寺、竹竿巷等古建筑商业街,西北有铁塔寺、声远楼,具备与周边景点连为一体的条件,大的区域方位不宜变更。在具体位置选择上,根据其他名楼名阁和重要城市标志性设施的选址规律,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一是能够突出城市地标性建筑观景效果。新建的太白楼周边不宜有更高更突出的建筑,使其处于运河文化核心区的显赫位置,最好能处于一个相对开阔和高耸之处,以满足人们居高致远、登楼观景的需要。二是能够便于人流集散和发掘周边现有优势。即充分考虑能够以广场、湖河水面、林木绿地来衬托楼阁气势,同时与周边其他文物古迹、旅游景点、商贸服务设施相呼应。三是能够便于预留配套设施建设和商业运作空间。据此,我们认为具体选址可按目前位置适当后移,近期通过先搬迁后边的一中和东边的新华书店,南部拓宽运河水面、马路下沉地下,形成楼前广场,楼院内建设一定空间的林木绿地或假山、花园及有关附属设施。远期应考虑西边百货大楼的搬迁或改建。?
四、关于建筑风格的选择。太白楼最初为唐代酒楼式建筑,砖木结构,体量不大。元代,因河道东迁而移址南城墙重建,样式资料遗失。明代,改建城墙重新建楼,受当朝硬性”营造法式”限制,而采用明代风格。目前为1952年再次重建,形如遵义楼。太白楼重建主要可考虑两种建筑样式的选择:一种是采用唐代建筑风格;另一种是明清建筑风格。多数专家和各界人士倾向于选用唐代建筑风格,理由有四:其一,有利于凸显地标建筑的宏伟气势。唐代建筑与明清相比,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严整开朗,庄重大方,气魄宏伟,更能凸显济宁豪放壮美的文化气韵和宽厚包容的人文风貌。其二,有利于体现纪念李白的历史文化内涵。盛唐时期,李白25岁出川,后寄家济宁23年,足迹踏遍济宁各地,留有相关诗文53篇,居全国地级城市之首。选取唐代风格,更能反映李白与济宁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其三,有利于防止与其他楼阁和本市古建筑的雷同,展现独特魅力。全国其他名楼名阁多为宋与明清式建筑风格。在各类景观建筑中,唐代建筑在全国仅有四川五台山佛光寺、南禅寺两处,仿唐建筑在国内也很少。如选择唐代建筑风格,目前在山东具有唯一性,在全国也颇具稀缺性。其四,有利于展现济宁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运河文化核心区内,铁塔寺为南北朝佛寺,东大寺为明清时期清真寺庙,竹竿巷、玉堂酱园则融合了明清时期江南水乡建筑风格。太白楼选择唐代风格,可与其它建筑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济宁历史文化变迁全景图,为旅游发展提供更多看点。倾向选择明清风格的同志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两点:一是与运河文化的密切相关性,运河的繁荣兴盛期在明清两代。二是明清建筑风格比唐代更精美、细腻、清秀。我们认为,选择唐代建筑风格重建太白楼更具科学合理性。?
五、关于文化内涵与功能设计。根据济宁太白楼的特点与优势,应突出纪念、旅游、研究三大基本功能,重在力求形成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对人们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打好名人文化牌。在研究理清李白与济宁的历史渊源及在济活动情况基础上,可运用图片、雕塑、实物、声光等各种方式,介绍展示李白的生平、李白在济宁的故事与传说;可运用名人书画与背景资料再现的方式,将李白在济宁所作53首诗逐一予以展示与解析;可运用适当方式再现李白生活的那个年代济宁的社会状况和民俗民情;也可考虑发掘李白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酒、剑、侠文化以及李白和杜甫两个伟大诗人之间友谊与故事等,策划艺术表演团队,增设诗乐、剑舞或诗文意境舞蹈表演,逐步打造独具特色的演艺品牌。二是打好古迹文化牌。目前,我市保留有三大文物(壮观碑、碑贴、描写杨贵妃殿前骑马的”清平调”)、历代原始碑刻50余块(马鞍山太白楼仅有翻刻碑刻2块,四川仅有碑刻一块),还有200多位历史名人登临太白楼的题咏,应重视在突出的位置以适当方式予以展示、研究、宣传与解析。三是打好运河文化牌。太白楼历史上一直高居城墙、俯视运河,见证了几百年运河兴盛史和济宁运河文化的发展轨迹。太白楼前的运河段曾有最早的”三分向南、一分向北”的分水设计,解决了明清以前决定着运河通航的水源问题,同后来汶上南旺分水工程一样均是我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迹。济宁存有大量的运河文化石刻、辉煌的治水史、美丽的民间传说、清代《运河长卷》和古运河战船(现存济南,曾明确表示如修建运河博物馆可移交济宁)。应考虑运用适当方式展示运河文化的内容,包括可采用声光电技术再现治水工程壮举和古运河风貌。四是打好与儒家文化等其他文化优势的结合牌。可考虑利用新建的太白楼拓展国学研习、传播和爱国主义教育有关内容等。?
六、关于附属设施配套及周边景观协调组合问题。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优化组合,是事关太白楼重建效果的重要环节。全国一些名楼名阁大都具备良好的设施配套和周边景观组合,不少的是构建了一种突出主楼、众星拱月的建筑群或主题公园格局。明代济宁的太白楼高居城墙之上,则在城墙下护城河里配建了古南池,池南部有坐南向北的杜公祠,西南建有曹河神庙,池中有观莲厅,池墙中间高台上有御笔厅,还建有池楼书苑,这些建筑与太白楼辉映衬托,形成一个较为丰富的景观组合。新建太白楼,可结合运河文化核心区的规划建设,充分考虑自身附属设施和周边景点协调两个层次的景观组合。具体把握上,应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与运河的关系。拓宽运河航道,形成楼前开阔水面,连通运河与人民公园水体,做足水的文章,融水脉、文脉为一体。二是与人民公园、铁塔寺、声远楼的关系。尽可能与人民公园实行景区对接、融合。可论证在太白楼与铁塔寺、声远楼之间,可否修建文化长廊,推介济宁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积累和各地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力求形成运河文化、儒家文化、水浒文化、始祖文化在此融汇展示的格局。三是与文化广场、楼前广场的关系。景区广场,是展示景区文化内涵的窗口,也是影响景区气势的重要因素。理想的规划设计是,通过拆除古运河北岸、太白路以南的现有建筑,将共青团路至太白楼西的这段太白路全部变为地下通道,在拓宽河道水面的同时,把现在的文化广场与新建的太白楼前广场连成一体。在广场与运河沿岸增设雕塑石刻等反映李白文化、运河文化的主题景观,建设主题文化广场。四是与运河南岸各景点和建筑群的关系。对无法拆迁的河南岸建筑均应进行外观仿古改造。运河拐弯处南岸近年来新建的商业经营区,严重遮蔽了东大寺,设计档次亦不高,应论证适当的改进方案,形成体现运河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与东大寺协调匹配、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