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朴实的语言,朗朗上口,绵绵的乡思,意境深幽。李白这颗来自唐诗的璀璨巨星,的确无愧于“诗仙”的称号。
荣幸得很,这颗诗坛巨人,这位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诗人生前在我们济宁居住了23年!太白楼是诗人时常酩酊的酒楼,浣笔泉是诗人写下瑰丽诗篇后浣笔的场所,诗仙诗圣亦曾在此相聚叙旧……
李白生性浪漫,喜山好水,浪迹天涯,是什么原因让他能在济宁寓居多年?有人说:李白是投奔在济宁做官的六叔;有人说:李白好剑,当时名震全国的剑侠裴旻就住在济宁。我却不以为然。济宁河湖众多,水网纵横,芰荷溢香,蒲苇荡漾,素有“江北小苏州”的称谓。李白曾经这样描绘济宁:“日落沙明天到开,波摇石动水萦回。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怎能不忘情,难怪李白会心生留意!济宁是圣人的故里,民风民俗饱经儒家思想的浸润,才高八斗的诗人或许想参悟中庸之道,寻求东山再起!
总之,李白来了,带着他的诗情,带着后人难以揣度的目的。
李白翩翩而来,或把酒临风,或随风起剑,或书写传世名篇……《论语》中,之乎者也,虽然绕口,但其中蕴含着哲理——我们以此为荣;唐诗奇,寥寥数语,有的大气磅礴,有的清新秀丽。李白的到来树起了风格迥异的旗帜,成就了济宁文化的多元。
沿太白楼台阶而上,一步一个诗行,步步都有韵味。诗人醉了,但仍能才思过人,以至诗中有酒;诗人去了,斯楼诗篇斯泉尚存,庆幸可以睹物思人;诗中的韵味愈品愈香,诗中的小酒愈久愈醇,情不自禁边走边吟,酒能醉人,诗亦醉人。作古的诗人,让人感慨生命的短暂;矗立的楼、流韵的诗、静默的泉,却能跨越岁月的长河,见证古人。还真就应了李白的话了:今人不见古时人,今楼曾经伴古人。
李白去了,太白楼仍在。如今的太白楼却在步其主人的后尘,虽然置身闹市,却门庭冷落,仍在“举杯邀月”。如今,政府致力于弘扬运河文化,意在唤醒沉睡的运河,怎么忘了同时弘扬盛唐文化,把诗仙诗圣的诗篇“激活”?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