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笔泉,位于济宁市中区阜桥口的东北隅,原是几眼奔突的泉眼,涓涓细流因大诗人李白于此浣过笔而千载飘香,美名传扬。
据《济宁直隶州志》载,浣笔泉上原有亭为墨华亭,为明代主事白旆始建于嘉靖五年(1526年)以供游人雅士观光游览,凭吊胜迹。后历经修缮、增建,如今,这里已是楼台栉比、绿树成荫、竹影摇曳、环境清幽的游览之地。每当清风徐来,浣笔泉内吹皱起层层涟漪,似仍能闻到翰墨飘香,令人遥想当年诗仙李白在此挥毫濡墨、书写瑰奇诗篇时的飘逸神采。正可谓:“何如一勺墨泉水,天宝年来流到今”,济宁因有这样的人杰地灵而流光溢彩。
在人们心目中,李白是一个才情横溢,“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歌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可以永恒。然而对李白的书法,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从北京故宫博物馆仅存的李白墨迹《上阳台帖》上,我们看到一个超逸脱尘的书法家形象。
《上阳台帖》虽仅25字,但展卷之际就令人为之怦然心动,一种清新醇厚,雅致劲健的阳刚之气扑面而来,其明快的节奏,多变的笔致,遒劲的笔力,深厚的意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观其书如读其诗,脱口而出,不事雕琢,物我两忘而又奔放热烈,自然天成。当看到这件墨宝时我想入非非,也许就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或秋高气爽的午后,在不远的酒楼上喝得醉眼朦胧的李白来到这浣笔泉边,一阵舒适的凉风吹过,浣笔泉边的翠竹发出一阵沙沙的低吟浅唱,一下子让诗人心旷神怡起来,于是搦笔挥毫,一挥而就,写下了这让人一见便怦然心动的《上阳台帖》。虽然其时入世之心炽热,但不能为世所用,而出世又于心不甘的矛盾一直困扰着李白,然而帖中激越沉雄的用笔和线条仍然显示出卓然不群的生命活力和逼人气势。
后人评李白书法得力于张旭,当年李白于天宝年间在长安供奉翰林时,常与贺知章、李适之、张旭等人畅饮欢聚,被时人誉之为“饮中八仙”。同时,李白的诗歌与裴旻的剑术和张旭的草书被当时人誉为“三绝”。李白与草圣张旭交谊颇多,书法受其影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一件《上阳台帖》便为李白赢得了不朽的书名。
宋代大文豪黄庭坚说:“李白在开元、天宝年间不能以书传,今其行、草不减古人。”以黄庭坚的眼力,他是不会看走眼的。不能以书传也许是书名为诗名所掩吧!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里也说:“李太白书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气,飘飘乎有仙气。”评价都是很高的。
李白志向远大,才思敏捷,曾自比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谢安等人,但世路艰险,济苍生、安社稷的壮志终没能实现,在奉诏进京和赐金放还的前后,他寄家济宁,足迹遍及东鲁,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不少诗篇,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那首明白如话的小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百年来,牵动了多少游子的心,须知,那对于自己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不就是对自己祖国的热爱?这里,国与家是一致的,爱家就是爱国。由此我想,任何武力的占领和征服都是表面和暂时的,而文学艺术品对人心灵的滋润和征服却可以永恒。
“浣笔经千古,涓涓水自流。太白笔何在,即此泉水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如今,驻足浣笔泉畔,我想起清末翰林杨毓泗为重修浣笔泉所书的一幅对联:“谪仙乃以往诗人偶尔濡墨遂作千古乐事,在我亦收来过客侧身怀古冀保存一线文波”,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李白诗歌、书法艺术将放射出更加辉煌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