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李白纪念馆作为专题性的纪念馆,充分发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成立以来,常年举办李白生平专题展览,长期担负着对外开放、文物宣传、旅游接待、弘扬传承李白文化的职责和重任。李白纪念馆成立于1986年,位于济宁市区古运河北岸的太白楼上。太白楼原是唐代普通的酒楼,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诗人李白与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寓居任城(济宁),“其居在酒楼前、日与同志荒宴”。酒楼因此声名远播。唐咸通二年(861年),吴兴人沈光敬慕李白,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并作《李翰林酒楼记》,从此酒楼便改为“太白酒楼”而闻名于世。宋、金、元时期均对酒楼依貌整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在重建“太白酒楼”时,以“谪仙”寓意,依原楼样式,移迁于南城墙上,并将“酒”字去掉,名为“太白楼”,后于明、清、民国间进行了数十次较大的重修。现存此楼是1952年政府拨专款在旧城墙上重建的。重建后的太白楼连同台基,共占地6000余平方米,楼体为两层,九脊重檐歇山式砖木结构建筑。1985年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更好地宣传李白文化,弘扬济宁地域文化的魅力,李白纪念馆于2011年初重新对展厅陈列进行了升级改造。升级改造后的展览,增加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资料,突出时代、通俗、趣味和观众的参与性。文物展示,图文版面、景观模型、背景音乐等都做了个性化艺术处理和特定文化背景的描绘,彰显出展览内容浓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展览全面诠释了李白在济宁真实传奇的人生经历,向观众呈现李白在济宁的历史本来面目,解读李白诗歌的无穷魅力以及“不屈己不干人”的精神气象,让人们领略到了盛唐时期济宁历史文化的辉煌与超越。
升级改造后的展览分为楼下楼上两个展厅。展览运用丰富的文物史料,高科技手段和传统理念相结合,在内容编排、形式设计上大胆创新,力求突破。一楼展厅的内容主要分《李白生平》、《李白在济宁》。《李白生平》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观众呈现诗人“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人生经历。《李白在济宁》是整个展览的重点部分。细分为《家在任城》、《李杜交游》、《诗酒英豪》、《漫游齐鲁》四个版块。《家在任城》详细介绍了李白在济宁的情况。开元24年(公元736年),36岁的李白携妻许氏、女儿平阳来任城(今济宁),李白对济宁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儿子在这里出生,女儿在这里长大,很多名篇在这里问世,在此居住长达23年之久。济宁的秀丽山川、淳朴民风、久远悠长的历史文化,激发了李白的创作灵感,在很多诗篇中表达了“我家寄东鲁”的眷恋情怀。
《家在任城》又剖解为《李白笔下的济宁特产》、《任城县厅壁记》两个小亮点。人们可以了解李白在其诗篇中提及到的济宁特产,如:鲁缟、鲁酒、汶鱼、莎鸡等。可以想象在唐代济宁的特产就已经非常有名气。李白所写的《任城县厅壁记》是研究盛唐时期济宁历史的珍贵史料。李白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盛唐时期济宁百姓和谐、经济富庶、官清廉明的历史风情画卷。
《李杜交游》中,采用文字为辅,图片、诗歌为主的形式介绍李白、杜甫的相遇相别。唐天宝年间,李白杜甫在洛阳相识,两人相约诗人高适一同,漫游两宋。之后李杜一起去济南、兖州、曲阜、单县等地游历。在任城,两人和任城主簿一起泛舟古南池。两人“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情深意笃,在文学史上被传为千古佳话,相互怀念的诗篇达十余首。《诗酒英豪》版块中,细分了《鲁酒饮》、《诗酒情》、《醉仙咏》三个小亮点。李白一生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诗增酒趣,酒扬诗魂激发了李白的灵感,增添了它诗歌的浪漫神韵,我们可以读到李白“鲁酒不可醉、其歌空复情”醉卧沙丘的情境,重温李白在东楼上喝的酩酊大醉、憨态可掬的真性情,想象李白在太白楼上饮酒赋诗、会朋别友的豪放。《漫游齐鲁》中,文图并用,介绍李白居家任城,遍游山东名山大川,踏遍齐鲁各地的史实。李白以济宁为中心,漫游了山东四十多个县市,流下近百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位于展厅正中的空中翻书屏,是专门为增强观众的参与性、互动性的小创意。随着手臂的轻轻挥起,翻书屏向人们展现出一幅幅精美的画卷:李白的游踪、李白的诗篇、太白楼的雄姿、李白诗中提及的山水名胜等尽收眼底。
二楼展厅就是《诗仙李白》、《诗仙永驻》所要展示的内容。《诗仙李白》把李白不同时期朗朗上口的诗篇向世人呈现出来,细分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天末怀李白》三个版块。《诗仙永驻》同样用了三个版块来诠释,分别是《纪念李白》、《研究李白》、《凭吊李白》。《纪念李白》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更加直观的展现李白辉煌的文学成就。《研究李白》展示了馆藏的明清时期不同版本的李白文集以及各类研究图书、资料、国内外李白学术研讨会的介绍及取得的成就和影响。《凭吊李白》是二楼展厅的亮点。诸多历史名人赞美太白楼的诗歌、怀念李白的刻石拓片一一罗列,用列表格、图片或实物结合的方式向观众诉说久远的过去。傅抱石、高剑父、谢志高、李苦禅、李一、相力等著名书画家的书画作品是献给书画爱好者的文化盛宴,书画家们或书或画,用纵情泼墨的方式来纪念诗仙。镶嵌于二楼北墙壁正中的“诗酒英豪”刻石、“三公画像石”,虽是不可移动的文物,却弥漫着历史的沧桑,和展览所要诠释的内容相呼应。充满现代感的大型液晶屏电视滚动播出诗人生平介绍,加上悠扬的古典音乐的烘托,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观众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心灵得以放松和净化。触摸屏是浓缩的电子版展览,手指轻轻一点,所有展览内容、馆藏文物尽在其中。
李白纪念馆除了《李白在济宁》的专题展览以外,还有一部分尚未展出的馆藏文物精品。其中有李白手书的《清平调》长卷,祝允明的《饮中八仙歌》狂草横幅,林散之、范正红、潘传贤等书画名家的书画精品四十余幅。还有明清时期不同版本的李白文集及近年来李白学术专业著作多部。另外,楼上楼下四周墙壁及院内平台上遍布历代名人书画刻石四十余块。这些石刻有碑有碣,有石有幢,或镶于楼的外壁,或立于楼外平台之上。其中有李白手书“观’字碑、乾隆皇帝的御笔等享有极高文物价值的碑刻。这些石刻有诗有画,有文有赋,有楹联有匾额,真、草、篆、隶俱备;内容既有赞颂之辞,亦有借典抒怀;作者有达官显贵,亦有文人雅客。由于时代的久远,有的石刻字迹已模糊不清,但石刻中蕴涵着的艺术魅力却鲜活如初,人们不仅能领略到书法的绚烂美,更能感悟到历史的沧桑厚重之美。这些刻石和室内展览相得益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太白楼因为李白的驻足成为济宁著名的名胜,成为文人心灵的栖息地,成为济宁人民心中最温暖的记忆,成为济宁古老文明的象征,成为济宁城地标式的建筑。2011年6月11日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活动在太白楼前的召开,更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了济宁,感受了文化遗产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李白逝去虽然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岁月,登上太白楼人们依然可以解读他辉煌的诗歌成就,感悟月白风清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挥洒真性情的情怀,品味太白楼上浓郁的酒香。
图①②:纪念馆陈列展览。
图③④⑤:馆藏文物、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