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想多写写李白,多写写李白与济宁城的缘源,而不仅仅是与这济宁城里的太白楼和浣笔泉。
离开浣笔泉,济宁友人要拉我们去看这城市的街景。车子穿行在济宁的大街小巷上,透过车窗眺望眼前这座城市,一座座的现代化楼厦拔地而起,宽敞笔直的街道四通八达,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一片片莹莹的河畔绿地,一个个大大的城市广场,一道道的河流穿街绕巷,一座座的桥梁凌空飞架。看着眼前这个正在默默地发生着变化的小城,想着诗人当年与它结下的那段不解之缘,我的思绪飞越了千年的历史时空。
济宁儒学文风源远流长,但山东自古就多豪杰之士,济宁也不例外。特别因济宁所处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济宁也聚起了英雄的豪气。宋时一百担八将聚义的水泊梁山,让济宁将文气与豪气融于一体,成了这一座城的风脉。我一直在想着,作为一个生性豪放、四海漂泊的李白为什么会偏偏选定济宁,并且一住就是23年呢?史籍上说是因为他的六叔父以及几个本家兄弟在济宁做官谋职,李白为投亲而来。这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是,要把此当作李白来济宁的全部因由,我想未免也太浅显了。一个地方竟然能让放浪形骸的李白住达这样长的时间,这其中是不是还有其重要的原因呢?而这重要的原因是不是就是当时这古城中所蕴育着的那种齐鲁豪气吸引了诗人呢?
要知道李白一生酷爱剑术,而当时名震全国的剑术大侠裴旻就家住济宁。如果按照这样的推论,也正好印证了诗人当年的话:“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诗人一生漂泊,矢志追逐自己济世安邦大志,但一挫再挫之后,他只有将溢于瑰丽诗句之端的那股豪气寄于自己手中的那把龙泉宝剑之上了,这可以从诗人在安史之乱中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加入永王军队的壮举中得到印证。当年李白扔掉自己手中的笔握起龙泉宝剑,曾以61岁高龄的多病之躯主动请缨,欲亲自奔赴战场平复叛乱。将这样的想法说与身边的同事,不想同事竟语出惊人,说李白隐于济宁23年是不是另有图谋。此语一出,却也将济宁友人惊的目瞪口呆。诚然,同事的这种出人意料的发问,却也让人感觉有龙争虎斗、风云际会之象隐隐欲显其中,因为隋末唐初七十二路风云汇聚的瓦岗寨就距离济宁不远。至于后来李白为什么没有那种惊世骇俗之举,那只有李白自己清楚了。而对于济宁来说,有一点可以肯定,对于同是文学大家的孔子和李白,它都接纳过,只不过后者比前者在济宁多了两样东西,那就是剑与酒。就是这古运河畔的这方热土,见证了这两个性格迥异天才的殊途同归。一千多年前和一千多年后两个活生生的生命都怀着非凡的用世之心和超俗的治世之才,都是从这块土地上走出争得过与当时最高统治者对话的机会,又都一生被当时的俗世所不容,最终都回归到了自我。回归之后,创造出了让后世受用不尽的精神与文化的崭新世界。二人生前还先后发出过“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之嚎啕,这些,济宁都听到过。
济宁,这座运河古邑,它有着齐鲁汉子那种重情厚义和肝胆相照的襟抱。它在皇帝没有赏识李白之前就已经看中了李白,并义无返顾地把其一家接纳下来,好生照料着。当李白被皇帝宣诏要去“治国平天下”了,它也没有一丝炫耀之情,只是平扑地默默送诗人远行,并尽情地呵护着诗人留在济宁的家眷。等到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它更是张开怀抱把走“倒运”的李白接进家门,更加一如既往地热爱着他。济宁好重情义,济宁好有胆识,李白没有看走眼,并且前后一住就达23年之久。23年的时光里,李白对这座厚道的小城有着太多的情感了。当年李白在酒隐安陆10年之后举家来到济宁,他的儿子伯禽在这里出生,女儿平阳在这里长大成人,夫人许氏在这里病逝,后来又娶了鲁地一刘氏为妻。所以,他对这小城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结和无限的眷恋,后来在他漫游金陵时写过一首怀念子女的诗《寄东鲁二稚子》,其中有“我家寄山东,谁种龟阴田”,可见。济宁对于李白,始终是他梦牵魂萦的故土。
诚然,原本属于山川云水的李白不会在一处久留的,特别是从长安被“放逐”归来的他,在给这小城留下他深情的一瞥之后便揣着一颗不羁的魂魄流浪四方去了。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放心地把自己的儿女托付于这小城,这一别就是十几年。十几年里,小城年年牵挂着李白。后来安史之乱起了,李白请人从战乱的小城接走了自己的骨肉,但小城依旧没有忘记李白。就是这么一座小城,敢于在皇帝皱眉头的时候把李白接回,哪怕是后来朝代换了一个又一个,它依旧把李白当年饮酒做诗的的酒楼给保留着,并且翻新了一遍又一遍,直至今天。李白在自己漂泊的生涯中更怀念这小城,曾写下过“南风吹我心,飞坠酒楼前”的诗句,想念酒楼东面自己当年栽种下的那株桃树,念及当时抛在济宁家中的一对儿女,甚至在自己的诗中想象着姐弟俩正在桃红纷落如雨的季节思念远在他乡的父亲:“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就是这座小城,让豪迈旷达的李白在漂泊的旅途上平添了无穷的眷恋;就是这李白,让这座厚诚侠义的鲁西南小城增添了不尽的浪漫。
车子又折回,路过太白楼,透过车窗再深情地眺望,5月的骄阳从路旁绿荫的密枝碎叶间倾洒而下,给这古运河畔的太白楼浮上了无数变幻莫测的光斑。古运河就在一旁迤俪而过,微风轻拂牵动着人们缅古的情怀,河水涟涟演绎着时空的辽远与苍茫。紧挨着太白楼的前面,就是横贯济宁城的太白路,路南就是太白广场。广场不大,可以看到在广场的长廊之上、亭阁之中,坐满了闲情雅致的济宁人。坐在车上的济宁友人隔窗指点着广场上那群仿古建筑在给我们说着这是“得月楼”、那是“明月楼”。今天的济宁人念及李白生**酒,故将前面两楼辟为酒楼。两楼与太白楼互成犄角之势,这到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望着两楼中间那相连的长廊以及凌空欲飞的亭阁,我到是在想,若今日诗人能醉醒生还,必定会收起他放浪形骸的脚步,融到今天的济宁人中,与民同乐,赋诗江河,不再醉饮明月。要知道今天的济宁人正在默默地成就着这古城未曾有过的辉煌和灿烂,有道是酒不醉人,该人自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