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墓坐落在微山县(原任城县)马坡村南、东临泗河故道,西临济微公路。“根据济宁市文物局勘探:梁祝墓地占地60亩。原分布情况为:梁祝庙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林墙、林门、守林房、供香桌一应俱全”。
梁祝故事发源,却是众说纷纭。2002年10月27 日,记载梁祝身世的墓记碑在济宁市微山县马坡村南“梁家林”破土而出。
梁祝墓记碑为圆首,高184.,宽0.84米,碑雕龙凤纹、周边用祥云雕镶,上刻楷书文宇26行。正文758字,全文841宇,碑文如下:
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享古郑赵廷榜摆
文林即知邹县事古卫杨环书
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额
《外纪》二氏出处费详,述来访诸故老传闻:在昔济宁九曲村,祝君者,其”家钜富,乡人呼为员外。见世之有子读书者,往往至贵,显耀门闾,独予无子,不贵其贵,而贵里膏之繁科,其如富何?膝下一女,名英台者。聪慧殊常。闻父咨叹不己,卒然变笋易服,冒为子弟,出试家人不识;出试多邻不识。上自于亲,毕竟读书乃振门风,以谢亲忧。时值暮春。景物鲜明,从者负簇;过吴桥数十里,柳荫暂驻。不约而会邹邑西居梁太公之子,名山伯,动问契合,同诣峄山先生授业。昼则同窗,夜则伺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旷定省,言告归宁。倏经半载,山伯亦如英台之请,往拜其门。英台肃整女仪出见,有类木兰将军者。山伯别来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迤东。西庄富室马郎亲迎至期,英台苦思,山伯君子,吾尝心许为婚,并无父母之命,媒钓之言,以成室家之好。更适他姓,是异初心也。与其忘初而爱生,孰若舍生而取义,悲伤而死。少阒,愁烟满室,飞鸟哀鸣,闻者惊骇。马郎旋车空归。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以遂生前之愿,天理人情之正也。越兹岁久,松楸华表,为之寂然。俾一时之节义,为万世之湮没,仁人君子所不堪。矧惟我朝祖宗以来,端来源以正人心,崇节义以励天下。又得家相以之佐理,斯世斯民何其幸欤?
时南京工部右侍即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敕总督粮储,新泰崔公,讳文奎,道经,顾兹废圮,其心拳拳,施于不报之地。乃托阴阳训术鲍恭干,昔有功于张秋,升以爵禄,岂近有功于阙里,书以奏名,授今兹托,岂用心哉!载度载谋,四界竖以石,周围缭以垣,阜其冢,妥神有祠,出入有扉,守祠有役。昔之不治者,今皆治之;昔之无有者,今皆有之。始于十年乙亥冬,终于今岁丙子春。恭干将复公命,请廷麟具其事之本末,岁月先后。文诸石。不得已而言曰:上帝降哀不啬于人,惟人昏淫丧厥贞耳。独英台得天地之正气,卒扶舆之倩淑。真情隐于方寸,群居不移所守,生则明乎道义,没则吁天而逝。其心皎若日星,其节凛若秋霜,推之可以为忠,可以为孝,可以表俗,有关世教之大不可
泯也。噫!垂节义于千线之上,挽节义于千载之下。伊谁力欤?忠臣力也,忠臣谁欤?崔公谓也。不然,太史尝以忠臣烈女同传。并皆记之。
卷里林户符孜
正德十一年丙子秋八月吉日立
石匠梁圭
据碑文可知,此碑为正德十一年(l516)明代重修梁祝墓时所立的墓记碑,立碑人是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
经专家考证,此为最早完整记述梁祝故事及籍地的一块碑,也是研究梁祝文化最可信最宝贵的证据资料。碑石的出土,使我们找到了梁祝文学原型人物的里籍及故事的发生地,为人们深入研究、凭吊梁祝提供了资料,奠定了基础。因此济宁还作为梁祝故事发生地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