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常有人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则朱丽叶》”———然而,关于梁祝文化的起源问题,则始终是个难解之谜。
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先生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其中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10处坟墓9处假,然而各地都言之凿凿,声称自己是正宗正派。
据研究,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基于以上材料,2002年4月,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60多位专家在“华夏梁祝文化研讨会”上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梁祝文化的源头在济宁。张恨水先生的考察,曲阜也好,嘉祥也好,都在济宁境内。1995 年4月,济宁的文物部门在微山县马坡乡发现了梁祝墓,出土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墓记”碑。但由于当时不具备开发条件,就又掩埋于原处。直到2003年,梁祝墓完整发掘,为梁祝文化起源于孔孟故里―济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据专家考证,马坡梁祝墓碑是明朝正德11年(1516年)重修当地梁祝墓祠时所立。时任工部右侍郎的崔文奎考察汇报后,经皇帝恩准,在亚圣府支持下,由鲍恭干授权领建的。墓记有两个字中能显示出其国办性质,一个是敕字,敕字是皇帝颁发诏书、命令或授予荣誉奖励时的专用字。记中“奉敕”一词,可以理解为奉皇帝命敕褒梁祝;一个是奏字,奏字是臣属向皇帝申请,提出问题或汇报工作时的专用字。记中“书以奏名”指明了鲍恭干领导重修梁祝墓是奏请皇帝批准后授权领建的。
梁祝墓记内容重点有以下几方面:
??1、叙述梁祝的来龙去脉和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敕褒梁祝。记中有多处翔实的记载。主要有四处,
一处是:“膝下一女,名英台者,聪慧殊常。闻父恣叹不已,卒然变笄易服,冒为子弟,出试家人不认识;出试乡邻不认识。上白于亲毕,竟读书乃振门风以谢亲忧。时值暮春,景物鲜明,从者负笈过吴桥数十里,柳暗暂驻,不约而会邹邑西居梁大公之子名山伯,动问契合,同诣峄山先生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
二处是:“倏经半载,山伯亦如英台之请,往拜其门。英台速整女仪出见,有类木兰将军者。山伯别来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迤东。”
三处是:“英台苦思山伯君子,吾尝心许为婚第,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成室家之好,更适他姓,是异初心也。与其忘初而爱生,孰若舍生而取义,悲伤而死。”
四处是:“独英台得天地之正气,萃扶舆之倩淑,真情隐于方寸,群居不移所守,生则明乎道义,没则吁天而逝。其心皎若日星,其节凛若秋霜。推之可以为忠,可以为孝,可以表俗,有关世教之本不可泯也。噫!垂节义于千载之上,挽节义于千载之下。”
2、歌颂当朝皇帝,如记中颂曰:“惟我朝祖宗以来,端本源以正人心,崇节义以励天下。”
3、表彰了工部崔公“跋涉千里”、“迢迢迩来”的重建之功,也表彰了亚圣五十七代孟元额不惜一切代价、鼎力相助、署名刻石立传的义举。记中对此有多处表赞,如“伊谁力欤?忠臣力也,忠欤?崔公谓也,不然,太史尝以忠臣烈女同传。并皆记之。”碑中还表彰了丁酉进士赵廷麟撰记(“具其事之本末,岁月先后”),邹邑县令杨环书碑(“文诸于石”),鲍恭干“载度载谋”领建,梁圭精工刻石的事迹。
?4、赞扬了乡党士夫“从葬”祝英台的义行,记中赞曰:“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以遂生前之愿,天理人情之正也。”
?5、对重建后梁祝墓的规模、模式、设施等有所记录。记中载:“四界竖以石,周围缭以垣,阜其冢,妥神有祠,出入有扉,守祠有役。昔之不治者,今皆治之,昔之无有者,今皆有之。”
梁祝墓的重建,在当时有着重大意义:一是挽救保护梁祝墓频于湮没之际。二是刻石立传之功,给后人留下梁祝文化历史瑰宝,对研究梁祝文化提供了科学根据。三是把梁祝文化的宣传纳入正确轨道,纠正了当时对梁祝故事的邪说、妄说、谬说、不健康说,对梁祝文化正确传播有承先启后之功,是前人所未有的伟大创举。
而今,“梁祝墓记碑”则为今人匡正梁祝文化的源流提供了充分而可信的证据。
关于梁祝故事发生于济宁的文物证据还有济宁境内峄山上的巨石雕刻“梁祝读书处”以及“梁祝泉”遗址。另据明代学者张岱〈陶庵梦忆〉中介绍,梁祝曾游学于曲阜,孔府内也有“梁祝读书处”的遗址。
梁祝文化发源于济宁有其文化上的必然性。山东济宁是儒家文化发祥地,孔子是至圣先师,他推崇有教无类,所以,济宁古代文化教育在古代中国非常发达,峄山作为亚圣孟子故里,书院特别多,正是这样的文化背景才使得梁祝在峄山这样儒学氛围浓厚的文化圣地求学、相识,又受济宁孔孟之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传统思想的影响,因而造成了爱情悲剧。而这一凄美的爱情故事还是随着儒家文化向外传播,沿中国古代交通主干线——运河沿岸向外传播。
另外,济宁当地剧种如山头花鼓等主要剧目都有梁祝戏,乡俚百姓动辄会唱梁祝戏,研究戏剧的几位专家也介绍山头花鼓戏要早于南方越剧,因此,梁祝故事随戏曲发展、入口向外迁移而流传到外地是顺理成章的。尤其是近二三百年来被改编成越剧后又附加了坟裂,化蝶等故事情节,更增加了梁祝故事的浪漫性。而相比较于南方梁祝传说,济宁的梁祝故事是真实的、现实主义的,更加具备故事起源地特征的,它没有口口相传后的添枝加叶和编撰附会。
从民俗学来讲,现在,济宁的梁祝姓氏后人都指认梁山伯、祝英台是其先人。济宁的梁、祝、马三姓仍恪守家训,互不通婚。三姓聚集的乡村仍禁演梁祝戏。
文物、文化、民俗学角度的充分论证使得济宁是梁祝故事发源地的说法得以成立,并得到一致认可。2003年10月18日,梁祝邮票首发式在济宁举行。2004年2月22日,山东济宁市粱祝文化研究会会长、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樊存常被邀请到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节目,向全国观众介绍了济宁的梁祝文化。今年5月14日,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樊存受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生院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研究生会的共同邀请,在北京大学讲坛上作了题为“梁祝文化起源新探”的专题讲座,令北大学子耳目一新。
另外,还有梁祝故事起源于杭州的说法,也广为流传。
梁祝文化的源头问题莫衷一是。为变纷争为牵手,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省六地在交流各地梁祝遗存保护情况的基础上,于2004年通过磋商形成梁祝联合“申遗”会议备忘录,达成共识:尽快完成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的改组工作,统筹协调和负责梁祝文化遗存地区,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作;由四省六地轮值每年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和相关活动,共同协调和解决“申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