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千古梁祝话本源”的依据——寻找本土梁祝文化遗存:
从下面的照片,可以看出济宁“梁祝研究”的究倡导者和组织者:
㈠1995年2月上官好岭等同志在市政协八届三次全委上首先提出:《关于考证梁祝合葬墓志的建议》;立案、 转市文物局后,于4月4日,有文物局原副长袁久泗带队,挖掘的“梁祝墓记碑”出土,文管科长及时做了拓片;济宁“梁祝墓”是全国唯一有“墓记碑”载详细阐明的一处“夫妻合葬墓”。此事得到市文物局和市政协的大力支持;宫 局长详细介绍情况,并给予梁祝的资料;政协张自义同志亲自作了部署、安排;鼓励、支持进一步考察、考证。
㈡1995年5月17日,带着济宁市政协的介绍信,笔者与济宁梁祝研究的倡导者——上官好岭自费同往邹城市政协,受到高善东主任的热情接待,并组织梁祝研究专家向我们介绍情况、赠送相关资料,知其自费考察又免收食宿费;18日,介绍我们去“峄山管委会”,同样受到热情接待、赠予多份梁祝资料及“峄山新志”一本;免费考察“梁祝读书”时所留遗址——“梁祝读书洞”(“梁祝泉”),“梁祝祠”(万寿宫),“泮 池”(泮池洞)并拍摄了照片;在峄山“玉皇洞”,采访王元礼道长时,在洞前合影;采访住在“仙人洞”的道师——刘明玉, 胡明春时,在洞前合影。1995年5月18日的考察,拍摄了多幅照片,此处仅选八幅,以表明我们考察的足迹;“玉皇洞”与“仙人洞”何人、何时所书及洞的由来,均未作考察。
㈢1995年8月,市政协常务副主席张自义同志亲自组团率领两位政协委员去南方考察,寻找异地的梁祝文化遗址:11日到宜兴,宜兴政协副主席史久一领导亲自介绍:宜兴西南约40里有一国山,国山有全国闻名的善卷洞,洞外有“梁祝读书处”、“祝英台琴剑冢”(该处图片为借用),不远处就是“祝英台故里祝陵村”。并在闻名全国的善卷洞中与宜兴市政协领导(左二)合影留念;左一是济宁市政协常务副主席张自义,左三、左四为政协委员上官好岭、卞雄杰;在此地购买了相关资料。路过杭州时,杭州市政协行政处领导龚敏亲自接待和送行。途经浙江上虞市,政协副主席金家宝,办公室主任、秘书长曹松境,副主任阮其龙;市政协综合科长马淼根;政协外事办副主任、政府接待处主任钱正等多位领导接待和送行。
㈣1995年8月14日,鄞县政协办公室主任林在华,政协秘书长丁侠波,政协办行政科长周美昌,文联副主席汪审树等领导介绍情况和热情接待;其后我们参观浙江宁波鄞县梁山伯庙时所拍摄的被称之为“蝴蝶墓”与“蝴蝶碑”(或美其名曰“鸳鸯墓”\“鸳鸯碑”,一横一竖)的照片:“横碑”在前为:“敕封梁圣君山伯之墓”(没落款);竖碑在后为:“晋封英台义妇冢”,落款是,浙江按察司佥事玉书、嘉靖丁末谷震旦(嘉靖26年、公元1547年)鄞县知县徐立(没有碑文;实为前后并列人两座单人墓,而根本不是“合葬墓”)。宁波市文联赠予《梁祝故事集》及有关资料。
㈤河南的双墓、双碑(借用网站上的图片)其依据是“梁祝”生前未结成夫妻,死后不能“合葬”一起。
上述事实:充分的事实说明是政协委员上官好岭首先提出:《关于考证梁祝合葬墓志的建议》并作了初步考察、考证;是市政协常务副主席张自义为首作用了进一步考察、考证的基础上;依据事实“基于历史的责任感”,第一次提出:《梁山伯祝英台家在济宁》——关于济宁祝英台“从葬山伯之墓”及其戏曲原型的考证(刊发于1996年4月21日《济宁日报》)与《梁祝故事源济宁》(刊发于1996年6月15日出版的《春秋》双月刊上);这就是张自义同志提出的两大命题。两大命题集中论述“梁祝原型的合葬墓”在“孔孟之乡”济宁;进而扩大了“梁祝故事源济宁”的影响;之后以上官好岭为首用了五年多的时间,第一次提出:《梁山伯祝英台为春秋任国人》——关于济宁市微山马坡墓碑考(刊发于2000年10月1日和10月8日《济宁日报》)。上述考察、考证紧紧围绕着“梁祝历史原型”展开的;笔者在上述基础上,又从济宁明正德11年(公元1516年)所树“墓记碑”明确记有:“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以遂生前之愿,天理人情之正也。”揭示出济宁“梁祝合葬墓”:是“乡党士夫”为其举行“婚礼”结为夫妻后,为其建造的“夫妻合葬墓”和“梁祝祠”;千百年后,“时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道经顾兹废冢,其心拳拳,施于不报之地”,—–“书以奏明”正德帝,重修“梁祝墓”重建“梁祝祠”时,以“树碑、立传”的形式记下这庄真情实事;目的就在于:“端本源以正人义,崇节义以励天下”;“独英台得天地之正气,萃扶与之倩淑,真情隐于方寸,群居不移所守,生则明乎道义,没则吁(吁)天而逝。其心皎若日星,其节凛若秋霜。推之可以为忠,可以为孝,可以表俗,有关世教之大,不可泯也”。使之“垂节义于千载之上,挽节义于千载之下”。
㈥再说说下面几张照片的由来:
① 在这两张照片中,先说第一张照片是前文所述济宁梁祝研究的组织者、开拓者——张自义同志;说第二张笔者手中资料照片;是在上官好岭1998年12月14日病逝后,在悲痛之余,所整理、集录了前期自费考察资料并自费打印汇编成册(当时并未作过多的考虑,只是感到我们考察的资料很有必要加以整理);大约于2000年6、7月份带着这份资料和上官好岭执笔撰写的《梁山伯祝英台为春秋任国人》一文(并亲笔定下“李木生”三字的嘱托);可说是授命之托找到《济宁日报》社李木生主任,说明上官好岭的最大愿望是能刊发该文;经审核将该文刊发于10月1日8日《济宁日报》,满足了上官的最后愿望。李木生主任还复印“汇编成册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国家级报刊上发表多篇有影响文章;第二位复印这份资料的是原济宁市委政策研究室高述群副主任(清华大学工学毕业;经济管理专业教授;济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其后见到被原中共山东省济宁市委书记贾万志的肯定;其后所刊发的与文中的基本观点又被收入有贾万志与李靖(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比较研究中心总干事、“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秘书长)纳入(2001·5)共同撰写:《中华文明的浓缩与华夏文化的展现——孔孟之乡文化的底蕴及现实意义》一文中,肯定了前期研究基本事实与观点(详阅下文)。
②在文化广场举“首发式”照片的由来:源自第三位是原济宁日报社副总编、高级记者贾传宇让笔者把“汇编资料”送给济宁市邮票公司王大明经理。以此资料为基础或者说凭借这份资料,有市政 府与市邮票公司出面,通过省邮票公司的共同努力,经国家邮票总公司批准,成功地争取到2003年10月18日《梁山伯祝英台》特种邮票首发式在济宁举行。其“墓记碑文”、“墓碑拓片”、“墓记译文”均被精选收入济宁“梁祝特种纪念邮票”集邮册中。(当时济宁市文物局局长高洪林是组委会成员之一;2003年10月18日,浙江省的宁波、杭州、上虞,河南省的驻马店,江苏省的宜兴,山东省的济宁四省六市同时举行了《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特种邮票首发式)。应该上述活动及资料的整理,为2003年10月16日“梁祝文化研究会”成立奠定了坚实地基础。亦为2006年,济宁参与“梁祝传说”四省六市的联合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准备工作。
③媒体关注:《齐鲁晚报》2003年1月6日(A9)山东新闻各地
有关专家考通过考证推断——“梁祝”故里应在济宁
本报济宁1月5日讯(记者张宏磊、通讯员王鸿鹏)家喻户晓的“梁祝”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文化遗产,这一消息经媒体报道后,“梁祝”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3 日,济宁市召开梁祝文化研讨会,当地十多名梁祝研究人士对外披露:梁祝故里应在济宁。不仅济宁微山县出土的梁祝墓碑上而有明确的记载,同时在济宁境内的峄山上还有“梁祝读书洞”。
原济宁市政协委员、今年69岁的卞雄杰先生,是济宁市较早研究、发掘“梁祝”遗迹的参与者之一。他告诉记者,虽经有关家考证,目前全国各地梁祝遗迹多达十多处,其中读书处6个,合葬墓10处,但济宁微山县马坡乡出土的梁祝墓碑对梁祝身世,故事和重修梁祝墓的情况做了详细的记载,应该具有很大的可信性和权威性。
据济宁市文物局文物科顾承银科长介绍,1995年4月,济宁、微山的文物部门在微山县的马坡乡发现了梁祝墓,通过挖掘,出土了一块墓碑,上有一篇全文800多字的“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经过考证,这一墓碑为明代正德11年(公元1516年)重修当地“梁祝”墓、祠时所立,是目前全国对“梁祝”身世故事记录最翔实的一块墓碑。通过碑文的记载可以看出祝英台是济宁九曲村人,梁山伯应在济宁马坡附近居住,同时两人还一起在济宁境内的峄山上读书求学。目前在峄山的西面有块巨石,上刻有“梁祝读书洞”字样。
④水到渠成,济宁“梁祝文化研究会”于2003年10月16日成立;“梁祝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后做了两 件事;①于2003年10月28日“梁祝文化在济宁”专家论证会在济宁正式召开;② 正式开会前10月27日重新发掘微山马坡乡的梁祝碑。参与专家论证会人员,人手一册的第一部专著:《梁山伯祝英台家在孔孟故里》一书。该书(出版单位)“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没标明出版日期);只在编者序记有2003年9月6日和后记中记有2003年10月6日;均说明2003年10月16日“研究会”成立前,已经成书;从下述事实可进一步说明成书时间:该书第一页照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导,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2003年9月21日的题词:“梁祝文化在孔孟故里——济宁”;第三页照片是2003年9月,樊存常先生在北京给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女士汇报孔孟故里——山东济宁梁祝文化;足以说明成书时间是在研究会成立之前。应该实事求是地说明成书的资料来源。绝不可能是2003年10月27日重新发掘微山马坡乡的梁祝碑,才开始考察的。因为九月份就跑到北京向专家汇报了。前面领导和专家运用笔者整理成册的资料,阐明“梁祝历史原型”是济宁人,肯定梁祝其人其事的真实性;并有市政府出面争取到“梁祝传说特种纪念邮票” 首发式在济宁举行,并将其“墓记碑文”、“墓碑拓片”、“墓记译文”被精选收入济宁“梁祝特种纪念邮票”集邮册中;遗憾的是而后者,则运用这些资料,又不敢承认这一事实;更没有(大概是不敢)汇编前期的考察、考证资料展示给专家、学者鉴定;致使济宁的“梁祝研究”倒退到“祝英台上轿后、后途经梁坟祭拜、哭死梁坟前的故事和传说”,彻底改变“梁祝历史原型”的命运;这又迎合了学界千百年一直演义和维护的“钻坟、化蝶”说。又被专家在济宁设置了一位“传承人”和“守望者”;正如2012年《特别文摘》第①期,李乔刊文曰:历史的被歪曲、被篡改是常见的现象。研究历史,也应该研究“历史的被歪曲(包括被篡改)史”。被歪曲的历史不是真史,但歪曲历史之史却是真史。这就像传说,其内容可能为假,但传说过程即“传说史”却真,如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内容为假,但传说过程为真,反映历史和人心为真。假史没有意义,但造出假史之史却有意义,所以研究“历史的被歪曲史”很有用处。—–“好心”(其心虽好,然情形复杂,故需加引号)也能做出歪曲历史的错事。—–
历史本身不是那个样子,却非要写成那个样子,为什么?是谁在歪曲历史,谁参与了,谁主张的,谁写的文章,这些都是“历史的被歪曲史”所要研究的内容。( 摘自《同舟共进》);这也进一步说明权威为什么要在济宁设上一位“传承者”和“守望者”的原因,就是让其与浙江上虞、江苏宜兴、河南驻马店一起来共同守卫着“钻坟、化蝶”的传说。而笔者之所以要重新以资料的形式再版,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使“端本源以正人义,崇节义以励天下”之典范人物“垂节义于千载之上,挽节义于千载之下”;以施教于子孙万代。
#p#副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