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存常先生主编的《梁祝传说源孔孟故里》一书于2005年8月由国家《文物出版社》出版。此书全面系统论述了梁祝传说源孔孟故里,同时还收集、整理了孔孟之乡的有关梁祝资料此书是了解孔孟之乡梁祝文化的一本难得的好书,很值得一读。
2004年11月18日,在山东省民俗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学术交流中,一位来自孔孟故里的学者型政府部门领导干部—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樊存常,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作的《梁祝传说源孔孟故里—山东济宁》的学术发言,激发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因为在以往听到的、看到的梁祝传说,包括小说、戏曲、电影、电视及有关梁祝文化研究的资料中,大都介绍的是梁祝传说发生在南方。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新婚姻法颁布后,为倡导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梁祝传说经过重新整理和改编,拍成越剧电影搬上影幕,在全国各地放映,这样一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进一步巩固了梁祝传说发生在南方的意识。樊存常先生的发言,如一石入水,激起层层波澜,使大家对梁祝传说有了新的认识:梁祝传说根源不在南方,而是发生在北方。孔孟之乡—山东济宁才是梁祝传说的真正发源地,是梁祝文化的传播中心。许多专家学者称樊存常先生为梁祝传说源于孔孟故里说的第一人。因此,当樊存常先生经过辛勤努力,完成了《梁祝传说源孔孟故里》这本书,并请我以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的身份为之作《序》的时候,作为梁祝传说源于孔孟故里说的积极支持者,我理所当然地答应了这个请求。
其实,梁山伯祝英台的传说,很久之前就在孔孟故里广为流传。《邹县志》、《峄山志》、《陶庵梦忆》等历史文献中都有关于孔孟之乡梁祝传说的记载。在地方曲艺山东琴书《梁祝下山》的演唱中,也有关于梁山伯祝英台家在孔孟故里,二人同在邹县(今山东省济宁邹城市)峄山读书念文章,他们因相互思恋而死,死后合葬在邹县马坡(现属微山县)的唱词。在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时任皇帝钦差大臣的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视察京杭大运河时,在马坡发现梁祝合葬墓地,被梁祝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崔文奎经多方考证,认定孔孟故里山东济宁确为梁山伯祝英台故事的发源地。为此,他指令地方官员对马坡梁祝墓、梁祝祠进行了重修,并立碑纪念。由于历史的原因,此碑多年来深埋于地下,不为世人所了解。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经拜访当地老人,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樊存常先生在马坡梁祝墓地查找到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具体位置,并于2003年10月27日主持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出土仪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女士,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山东大学教授李万鹏先生,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大学教授、山东省民俗研究所所长、博士叶涛先生,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博士张士闪先生,中山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后施爱东先生等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出土仪式。当时我本来也准备参加出土仪式,后因与公务冲突未能如愿。墓记碑的出土证明,早在唐代,孔孟故里——济宁马坡泗河边就建有梁祝墓、梁祝祠,到了明代又对其进行重修。这是历史事实。据专家考证,目前全国九处梁祝墓中,唯独此墓立时间最早,文字记载梁祝传说的内容最详实,而碑中也无梁祝“化蝶”之说,而是发生在孔孟故里的真实故事。另外,在孔孟故里——山东济宁邹县(今邹城市)峄山上还有梁祝读书处、梁祝读书洞、梁祝泉等多处遗址;在微山县马坡(原属济宁市邹县),梁祝故居村庄依在,家族后裔尚存。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梁祝传说源于孔孟故里。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梁山伯祝英台传说源于孔孟故里的历史事实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使这一历史真像未被世人了解。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出土后,引起了新闻媒体和专家的极大关注,国内外众多新闻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报道。2004年2月22日,樊存常先生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了《小崔说事》栏目《梁祝故乡在何方》的节目并陈述了梁祝故事源于孔孟故里的事实。2005年5月14日,樊又应邀请在北京大学作了“梁祝文化起源新探”的专题讲座,全面阐述了梁祝传说源于孔孟故里,山东济宁是梁祝文化传播中心的观点。
多少年来,一般人认为梁祝的爱情悲剧故事完全是由于封建的婚姻制度造成的。但樊存常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尽管封建的婚姻制度对梁祝之死有重要影响,但并不是造成梁祝爱情悲剧故事发生的唯一原因。真正原因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二者无法调和的矛盾所造成的。男女两性之间的爱情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因素。前者是人类本能的追求,后者是伦理道理的准则。由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这两种属性共同发展,各有侧重。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在封建社会建立不久的汉代,当时社会倡导的男女婚姻大事需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而梁山伯祝英台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有志青年,他们既要遵守封建的婚姻制度,又努力追求美好的爱情。而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一愿望是很难实现的,其最后结果是:他们为追求知识、孝敬老人而成为可敬者;为追求纯真美好爱情而成为牺牲者。
按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爱情可分为“古代的爱”和“现代的爱”两种。“现代的性爱,同古代人的单纯的性要求,同厄洛斯[情欲],是根本不同的。第一,性爱是以所爱者的对应的爱为前提的;在这方面说,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在古代厄洛斯时代,决不是一向都征求妇女同意的。第二,性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程度,如果不能结合和彼此分离,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为了能彼此结合,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直至拿生命孤注一掷,而这种事情在古代充其量只是通奸的场合才会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75页)。用这个标准来评价梁祝的爱情,我们会首先发现梁祝双方是以互爱为前提的,男女是平等的,不但在情感上互相尊重、平等,在才智上也是同样水平的,这是真正平等的基础。其次是爱达到如此强烈持久的程度,因不能结合、相互思恋而死去。梁祝爱情具有“现代的爱”的特点,是真正纯真美好的爱情。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追求纯洁、真挚的爱情,可以说谁获得了纯真的爱情,谁就拥有了人生婚姻的真正幸福。
樊存常先生是孔孟故里人,对爱的千古绝唱梁祝山伯祝英台传说源于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和自豪,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他持之不懈地进行深入文献研究和民间调查,探讨孔孟故里的梁祝传说产生、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通过多年来对梁祝文化的研究,樊认为梁祝传说决不止于一般的婚姻殉情,它更能催人思考社会道德、尊重人权、男女平等、纯真爱情等许多社会重大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对梁祝传说的研究,对于引导人们做冲破世俗观念的先行者、孝敬父母的实践者、追求纯真爱情的勇敢者,对于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迎接新的知识经济挑战,对于尊重人权、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追思古人、启迪今人、昭示后人,樊存常先生将自己多年来对梁祝文化研究、收集的资料及有关专家学者关于孔孟之乡梁祝传说的研究成果汇集成了《梁祝传说源孔孟故里》这本书。这是第一本全面、系统研究孔孟故里梁祝文化的书。相信它对于梁祝传说的正本清源,对于全面了解孔孟之乡的梁祝传说,对于梁祝文化的深入研究,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书中很多观点都是第一次提出,并得到权威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因此我想说:此书很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