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受关注的梁祝传说“申遗”工作,2006年2月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济宁市作为梁祝传说的遗存地被公布。济宁市梁祝传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为孔孟之乡增光添彩;为济宁市文化名市建设增加了新的亮点。尽管梁祝传说遗存地公布了四省六地,但是孔孟之乡梁祝传说具有独特的条件和优势,是梁祝传说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
一、确凿的历史证据。
(一)梁祝传说在孔孟之乡流传久远而广泛。梁祝传说产生于尊儒重孝社会风气浓厚的汉代孔孟之乡,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后来被编为戏文、元曲,明清时期,又有多种版本的传奇问世,这样产生于孔孟之乡—山东济宁的梁祝传说,经过民间广泛的口头传播,沿古老的泗河、运河及相关水系传播到全国各地。
(二)历史文献记载了梁祝传说在孔孟之乡的历史史料。《邹县志》、《峄山志》都有关于梁祝传说的记载;明代学者张岱有关于孔庙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的记载。
(三)梁祝传说在孔孟之乡历史古迹依存。在微山马坡有梁祝墓、祠,在邹城市峄山有梁祝读书遗址。至今梁祝故居村庄尚在,家族后裔仍在济宁居住。特别是2003年10月27日,明政德十一年(1516年),皇帝亲钦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在微山县马坡乡梁祝墓地的重新出土,引起了新闻媒体和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因为此碑是全国梁祝遗存地中立碑时间最早、立碑人官位最高、内容最为详实的一块碑,具有历史的权威性和真实性。此碑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梁祝传说源孔孟故里。
二、突出的地方特征
(一)梁祝传说在孔孟之乡流传久远、深入,已扎根民间,对马坡周围的婚姻风俗都产生了影响,历史上当地梁、祝、马三家曾有不通婚的风俗。
(二)梁祝传说塑造祝英台敢于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追求女性的解放、男女平等、男女共同学习,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爱情。
(三)梁祝传说体现了人情思想。祝英台死后,“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以遂生前之愿,天理人情之正也”。梁祝二人生不能在一起,死后永相伴,体现了人们对人权、人性的关爱。
(四)梁祝传说体现了儒家倡导孝的思想。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读书是出于孝心“以谢亲忧”,祝英台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嫁给马家,还是因为儒家讲究孝要做到“无违”。
(五)梁祝传说体现了儒家“学习优则仕”的思想。梁祝二人外出学习,是为了“至贵,显耀门闾”。
(六)用民间曲艺的传唱,是梁祝传播传承的基本特征之一。梁祝传说在开始是靠民间讲故事的形式传播,民间曲艺出现后,梁祝传说主要是通过演唱传承。《山东琴书》就是梁祝传说的主要形式。
三、重要的保护价值
梁祝传说千百年来已深深地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是一首响彻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千古爱情绝唱,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加强对孔孟之乡—山东济宁梁祝传说的研究、保护、利用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一)珍贵的民间文学价值。梁祝传说深深扎根于民间,富有孔孟之乡—山东济宁的地方特色,特别是民间曲艺山东琴书的唱词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所写植物,所种农作物,所用语言都有地方特色,梁祝传说就象发生在民间的真实的爱情故事。山东琴书《梁祝下山》、《十八里相送》等唱词的基本内容,成为梁祝文艺创作内容的主要来源。
《十八里相送》作为民间文学作品,在叙事方法上采用了顺叙、倒叙、插叙等。在撰写手法上使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等;在构思技巧上使用了伏笔、暗示、夸张等;在修辞艺术上使用了谐言、比喻等。
(二)社会价值:一是有利于倡导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二是有利于倡导追求知识,敢为人先的良好社会风气;三是有利于倡导男女平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四是有利于倡导和谐社会的建设;五是有利于倡导遵重人权;六是有利于正确理解认识儒家思想对梁祝传说正面影响。
正因为孔孟之乡济宁的梁祝传说流传久远而广泛,具有突出的地方特征和重要的保护价值,才使孔孟之乡梁祝传说申报成功。尽管梁祝传说申报成功,但是,我市在梁祝传说的研究、保护和利用方面距《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和我市申报梁祝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的承诺,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我们必须加大措施,加大力度,切实做好梁祝传说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1、明确保护内容:
(1)静态保护: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梁祝传说在孔孟故里山东济宁产生、发展、传播情况;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不断抓好梁祝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而且抓好梁祝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研究,并把这些研究成果编纂成文本予以出版。
(2)动态保护:在微山县马坡梁祝墓地修复梁祝墓、祠,在邹城市峄山对梁祝读书处遗址进行修复;发展民间山东琴书说唱艺术,建立琴书说唱梁祝艺术团;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梁祝文化宣传教育,建立说唱梁祝的琴书艺术培训班;建立梁祝文化研究和保护中心,加强对梁祝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举办梁祝爱情文化节;建造孔孟之乡梁祝爱情文化园。
2、制订保护措施:
(1)建议成立有专家指导的、有分管领导为组长的济宁市梁祝传说保护领导小组。
(2)成立专门的梁祝传说研究和保护机构,加强对梁祝传说的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
(3)编写适应中小学生需要的有关梁祝传说资料,以加强对梁祝传说的普及和传承。
(4)举办梁祝爱情文化节。艺术节期间举办新人庆典活动、开展梁祝文化理论研讨、说唱梁祝民间艺人比赛、爱情书画展等活动。
(5)把梁祝文化艺术的普及推广,纳入各级领导的责任制 ,定期进行考核,并实行责任追究。在实施五年保护计划中,要重点建立保护机制,提高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逐步健全动态的持续发展的保护体系。
3、建立保护机制:
在实施梁祝传说的保护中要重点建立保护机制,提高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逐步建立健全动态的、持续发展的保护体系。
(1)建立队伍机制。建立人才培养、使用、发展互动互补的专业、业余队伍。
(2)建立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保护与不断提高艺术、列展创新,协调发展机制。
(3)打造以爱情文化为主的活动开展机制。
(4)建立梁祝文化研究保护制度。
孔孟之乡济宁梁祝传说“申遗”工作,尽管时间短,梁祝墓祠、读书处遗址没有恢复,梁祝传说的有关资料收集、整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我们经过努力争取,终于使梁祝传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获得了成功。我们深信:只要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有专家学者的积极努力;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孔孟之乡的梁祝传说研究、保护、利用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孔孟之乡作为梁祝传说发源地、梁祝文化传播中心的地位一定能够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