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追求“德治”,将“天下为公”的“大同”时代作为德治的理想境界。孔子深知最违背德治的事莫过于发动战争。因此,孔子反对一切战争。
仁爱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代不乏人。在这条漫长、璀璨的文明星河中,孔子当是那颗最闪耀的恒星,承前启后,辉映千载。
公共性是孔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指向。“仁爱”是孔子公共性思想的核心,“仁”既是个体内心存有也是其在公共交往、政治活动中所需要贯彻到底的原则。
中国文化建立在此岸取向世界观基础上,故适合于仁爱之道。这是儒家成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原因之一。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是“仁”,“仁”的基本内涵就是“爱人”。
备受海内外关注的第二届孔子奖章仁爱奖颁奖盛典在孔子故里中国曲阜香格里拉隆重举行。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孔子说“行己有耻”,孟子云“耻之于人大矣”“人不可以无耻”等,都是在表明,知耻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的重要性。
孔子研究院尼山学者王钧林教授在贵阳孔学堂第十六期讲会上主讲“儒家仁学——爱人与自爱”。
在“孟子思想与干部政德教育”专题系列讲座上,孟子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杨海文,主讲了题为《仁民爱物与生态文明》的课程。杨海文从孟子“仁民而爱物”思想讲起,从《孟子》中的“不违农时”“齐王舍牛”“缘木求鱼”“揠苗助长”等成语,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