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
重塑以孔子为标志的“君子”人格典范,凸现其“躬行”的现实属性和实践特征,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价值阐释的题内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道德文明的时代课题。
儒宗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儒”,他崇尚的政治是由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识技能的德才均备的“君子儒”们开创的仁义之道大行的社会。
在君子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孔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君子文化,孔子的意义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转折性的、根本性的和特殊性的。
传为孔子所作的《大象传》以“君子以”的形式,表达了对君子品质与行为的期许,是古代君子人格的投影与反映。
孔子说“行己有耻”,孟子云“耻之于人大矣”“人不可以无耻”等,都是在表明,知耻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的重要性。
追求和实践仁义的伦理、道德价值和信念,是孟子所说的“士”要做的事,当然也是孔子及其儒家信奉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