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学界巨擘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云台),江苏邗江人。他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登进士第,历官山东、浙江学政,内阁学士,礼、兵、户、工部侍郎,浙江、江西、河南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加衔太子太保,晋太傅。阮元既是封疆大吏,又是经学大师,其仕宦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政务冗繁,但于学术研究却终生孜孜,著述不辍,凡经史、小学、历算、地理、金石、考据、校勘、西学等无不涉猎,时有“一代通儒、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之誉。
在书画艺术方面,阮元建树颇丰,其中尤以对书法理论的贡献为最。他第一次将书法明确为南北两个流派,把原先被奉为不二法门的“二王”还原为流派之一,把长久不为世人看重的北碑书法提到与“二王”比肩的高度,由此引致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碑学运动,冲击了颓靡书风,推动中国书学发展迈入第三个高峰期。阮元并对两派书法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精到分析,认为南派为帖、北派为碑,同源异流,同居正宗:“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是故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阮元还对延续千年的“惟王独尊”格局大胆提出非难,认为南帖就是由于过重妍态,才走上绝路,尔今欲复兴书法,就要取法北碑,以北碑之厚重古朴,纠正南帖之妍美漂浮。尽管囿于所见,阮元不知有日后发现的南朝碑版、西域木简及写经残纸之类,因而以南北地域分书风等立论未必尽妥。后来包世臣、康有为等在阮说基础上又有发展,进一步深化了碑学理论。统而观之,清代的碑学发展,系由“郑燮、金农发其机,阮元导其流,邓石如扬其波,包世臣、康有为助其澜,始成巨流耳”(丁文隽:《书法精论》)。清代碑学之兴也是中国书法史上首次“理论先行”的变革,而为变革奠定理论基础的正是阮元。
尽管阮元之书名常为其在书论方面的建树所掩,实则他于书画艺术同样造诣精深。阮元精鉴金石,曾奉敕续编《石渠宝笈》,书擅行楷隶篆,笔力浑穆,画善花卉木石,笔致秀逸。在国家文物局颁发的《1795年至1949年间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名单》中,阮元被列为“精品和各时期代表作品不准出境者”。
颇具意味的是,如此大力推崇碑派书法的阮元,其本人却总以帖派书风示人,传世之作往往非行即隶,致有“纯理论的人物”之谑(陈振濂:《品味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