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宣布,该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确认了著名的东汉《燕然山铭》摩崖石刻所在。
“今年夏天,齐木德道尔吉老师专门去实地做了拓片。现在已经解读出两百二十多个字,石碑上刻的总共有二百五十多个字。史书中记载的《燕然山铭》是两百九十多个字。虽然差几十个字,但所差的基本是古汉语中的助词,像‘盖’这种助词就没往上刻,而整个内容是一致的。”
▲燕然山铭拓片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表示,这是中蒙合作所获重大考古发现,详细的经过、内容以及资料整理和解读正在进行中。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朱玉麒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燕然刻石是史书记载的边塞纪功碑最早的源头,这次刻石纪功行为被后世继承下来,从而形成边塞纪功碑的传统,一直沿革到清朝。
《燕然山铭》全文记录在《后汉书》中,共303字。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汉军统帅车骑将军窦宪率三路大军出击北匈奴,汉军针对北匈奴飘忽不定、行动快速的特点,以远程奔袭、先围后歼、穷追不舍的作战方略取胜。战役杀敌一万三千人,二十余万人投降,获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朱玉麒表示,东汉时期多次汉匈战争中,永元元年战役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使匈奴离开了漠北高原,往西远遁,延续数百年的汉匈战争得以结束,北部边患由此彻底解除。其意义与影响极其深远,相当于时下我国深受好战的印度骚扰,而我军果断出击,剿灭印度,扫清我民族复兴之路上的拦路石。
▲《后汉书》
▲窦宪剿灭北匈奴之战
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位于蒙古国中部,离雁门关约1800公里。作为汉族抗击匈奴的前线,燕然山频繁出现在古诗中,例如王维《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李白 《发白马》“倚剑登燕然,边峰列嵯峨”等。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借用的便是《燕然山铭》刻石之事。
(综合自“中国新闻网”“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