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书法
康有为(1858一1927),原名祖治,字广夏,又字长素,号更生,别署西樵山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南海先生”。
作为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康有为身处清朝帖学由盛转衰、金石出土益多、考据之学日兴的特定时代。先有阮元著《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尊碑思想初见其端。继有包世臣著《艺舟双揖》,于《历下笔谈》、《论书绝句》等篇中力倡北碑,遂成碑学初兴之势。来源书法屋,书法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康氏在阮、包基础上更著《广艺舟双揖》,从“尊碑”、“卑唐”到“导源”,史论结合,贬抑唐碑和帖学,极力推祟汉魏六朝碑版,以其卓异胆识和过人才学,促成了碑学大兴时代的到来,对近、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除上述原因、条件外,康有为本人的哲学观也是他力倡碑学的因素之一。作为学者、思想家,他以“托古改制”、提倡改革进化的历史进化哲学观渗人书学理论与实践中,提倡尊碑、卑唐、抑帖,反对盲目因袭前人,主张法古创新。他在《广艺舟双揖·卑唐第十二》中说:“如今论治然,有守旧、开新二党,然时尚开新,其党繁盛,守旧党率为所灭。盖天下世变既成,人心趋变,以变为主,则变者必胜,不变者必败,而书亦其一端也。”可见康氏的落碑理论与实践是为其变法维新思想服务的,可谓“醉翁之意不在书,在乎维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