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在于其内在生生不息的传承性。书画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中华名族的重要纽带。而在济宁这片土地上,书画艺术也在生生不息地传承与发展着。从中华文化到书画艺术,再到济宁书画的发展,济宁市著名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齐开义讲述了中国书画的博大精深和济宁书画的发展脉络。
书画艺术,从远古走来
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粹,书画艺术最早的渊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那些刻画在陶器上的文字、图案。而书画作为一门艺术,重视书写的理念,可以说是孔子最先提出的。到孔子时代书画艺术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的水平,孔子提出六艺,书便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虽然孔子并没有书画作品传世,但是他却是这种理念的最早倡导者。
纵观中国书画史,名家大师辈出。魏晋时期受玄学影响,“以形尚韵”“情深调和”。唐代书画“尚法”,呈现出雍容堂皇的大唐气象。宋朝既基于现实,又有情怀,书法则尚意。元朝,社会环境的压抑使文人追求个性的抒发和表达,形成了重写意的画风……而济宁书画的发展和中国书画史是一致的。“汉代以前和明代以后是济宁文化比较辉煌的两段时期。”齐开义说,汉代以前,可以说中国文化的中心就在这里,但是汉末战乱纷争把这一片的经济、文化都给破坏了。自那以后,到东晋士族南迁,北方处在少数民族纷争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像王羲之家族等士族都迁到南方去了。从此开始,南北朝时期文化中心在南方,南北朝过后,隋唐文化中心西移到西安,北宋再到开封,南宋南移杭州,往后文化的中心基本就在南方了。南到绍兴,北至扬州的吴越地区成为文化的中心。
魏晋之前,汉代的隶书和北朝的刻经代表了济宁古代书法史的最高成就,济宁众多的汉碑《四山刻石》《水牛山刻石》等是济宁留下的最优秀的书法遗迹,这些名碑巨迹,对后世影响巨大。到了宋元时期属于济宁地方史上的低谷,这段时期由于战争带来的破坏,济宁的书画史处于低潮期。明清以后随着运河的开通,济宁作为码头比较繁荣,文人数量增多,水平逐渐提高,和外面的交流也更加频繁密切,这一时期就相对比较繁荣了。
在济宁书画的漫长历史中,涌现出一批名载史册的名家大师,吴道子、孔尚任、黄易、桂馥是其中最为闪亮的名字,他们或是曾在济宁留下足迹,或是济宁籍人士。一代画圣吴道子曾做过兖州暇丘县尉,现存于曲阜孔庙的石刻本《孔子行教像》,一般认为是吴道子所绘。清代戏曲家孔尚任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创作出《桃花扇》,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清代运河同知黄易发掘出汉“武氏墓群石刻”,他以济宁为圆点,在周围搜罗了许多碑刻,对济宁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清代曲阜人桂馥作为一代书法家,善书画、篆刻、尤精研汉碑,于隶书一体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书写汉字,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纽带
书法为什么奇妙?齐开义引用东汉蔡邕的一句话说,“唯笔软则奇怪生焉。”中国书画的奥妙全在于那一杆软毫的毛笔,毛笔要是硬的话就没有什么变化了,往纸上按时,你按的多少随着你用力的大小,按得轻,写出来的线就细,按得重,线就粗,全在于毛笔的软,让你的线产生了轻重缓急的变化。所以古代最优秀的一批文人参与了使用毛笔创造艺术品的过程,李白、王维、苏轼、赵孟頫、董其昌……他们靠一支柔软的毛笔创造了无限的艺术。中国是一个推崇书画的国度,书画艺术是人们提高修养、净化心灵的艺术,这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命脉,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法宝。据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以国家的名字命名的学科叫“中国学”,中国学年会的文件里有一句话:“中国太大了,世界吃不掉他。中国太弱了,他吃不掉世界”。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话,说明中国将和世界同在,而且应该“和谐”地同在。齐开义说,“现在从小孩就开始学外语,这是一种缺少文化自信的表现,假如你有足够的自信,像唐代开元盛世那样,世界各地都到这里来学习。胡适曾经写过文章,‘当我从欧美留学回来后,我感到自己很惭愧,我为什么要到欧美去学习呢,堂堂中华文化屹立世界五千年,应该钻研自己的文化,让外国也来学习我们的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体现在中国从分裂归于大一统,在这一过程中汉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文化学者提出,假如没有汉字,中国就不是现在的局面了。中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上万里,语言有多种,口语可以听不懂,但是所有的书面语言都是一样的,汉字是凝聚中华民族的一个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在中国历史上,和平和安定是主流,战争和分裂是暂时和短暂的。诚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言:“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太平盛世中促进人们“和谐”的因素便是研究和欣赏书画,知识分子都是文化精英,这些人如果把智慧全用到争权夺利,给皇帝和社会出难题,那社会非动荡不可,而用到书画诗文上则对谁都有好处,这恐怕是各朝统治者都认识到的,也是中国书画发达的重要原因。“我们为什么学习书画,一是书画是中国的国粹,另一方面它是凝聚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纽带,假如我们现在不去写汉字,用不了多久,我们的文化就成了一句空话了。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印度文化已经消失了,为什么消失,就因为它没有它的文字了,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命力顽强,我们古代也有战争,也有分裂,但是中华民族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和平和安定统一是永恒的。”齐开义说,发展书画艺术,一方面能够使人心理平和,延年益寿,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也有利于文明的传承。中国人对书画的兴趣,不仅仅是怡悦性情,更重要的是其中寄托了中国人的一种情结,一方面能平衡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个人心理状态的平衡进而能够平复社会心态,推动社会和谐。大家都心地平和了,社会就安定了,假如大家都心浮气躁,整个社会就无法安宁。
书画艺术重在传承与发展
济宁书画史上留下的优秀书家和作品是当代人借鉴的资源,但现在以这些资源为基础,不能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还应以它为基础,向着更高更远出发,先贤的经典是向前发展的养料。济宁自古多圣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孔孟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完全有条件、有理由打造出一大批圣地艺术家。就济宁文化、艺术人才而言,他们经过儒家文化的熏陶,几千年来的汉文化浸淫其中,在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篆刻、油画等领域各领风骚。
书画艺术源远流长,齐开义认为书画有着辉煌的过去,但我们更应该做的应该还是向前看,着眼于在未来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这一艺术精粹。“社会上有对书画艺术品白要的现象,这不利于艺术市场的发展,整个艺术市场的发展缺少相对完备的机制。”对于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齐开义想了很多,在他看来,“书画艺术的发展需要建立长效的机制,可以由政府部门成立一个文化艺术发展基金。通过这样一个基金对优秀的项目给予支持。成立这样一个基金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有了钱要怎么花的问题。可以组建一个由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由委员会对申请项目进行评审,然后对认为有价值的艺术项目给予支持。”他以中国美术馆为例,详细讲解了这样一个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对想要上这里来展览的项目进行把关。你提出申请,提供相关资料,对要求办展的申请人的作品进行评估。在这里办展览光有钱是不够的,首先你的作品要达到我的基本要求之上,你的艺术水平达不到一定水平,我是不给你办的。
为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这些年政府设立了一些奖项,起到了激励的作用,但齐开义认为这些还不够,在培养人才、推出人才这些方面还应加大力度。书画艺术还是要向民间普及,把书画艺术普及到民间,可以提升每个人的审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古代对知识分子而言,琴棋书画是主流价值观所倡导的,作为一个文化人必须要有的修养。我们不反对各种业余爱好,但是我们更支持从事高雅艺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