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来,孔孟儒学思想不仅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为孕育了这一伟大的思想,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孔孟之乡,儒学发祥地。
济宁市是鲁西南重镇中心城市,世界闻名的文化名城,也是山东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东部为山地丘陵,西部卫鲁西平原。泗水由东向西又南穿境而过,汶水浸润北境,西流入于黄河。市下辖曲阜市、邹城市、兖州市、泗水县、汶上县、梁山县、金乡县、嘉祥县、鱼台县、微山县以及市中区、任城区共十二个县、市、区,辖区人口800万,济宁市区人口51万。辖境正是岱南”汶泗流域”古文化版块的中心地区。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就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又是东夷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也是和中原华夏文化的交汇地。这里地理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安定,先民们曾创造出了光辉的东夷文化,在史前相当长时间内,一直走在其他部族和地区的前面,对中华文化的融合、发展做出过伟大贡献。这块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经夏、商、周三代酝酿,至春秋更产生了影响中国数千年思想文化发展的儒文化、儒文明,诞生了伟大的孔丘、孟轲,是举世公认的”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历史积淀雄厚,文化源远流长,直至汉代,在大一统的版图内,这里的文化仍保持着先进的地位。表现文化先进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我们这里主要谈到的汉碑、汉画像石则是那段历史所遗存下来最有说服力的佐证。
汉代碑刻是汉人用以表墓、追颂死者生平事迹或祭祀神灵等重要行为的原始石刻文字或图像,是研究汉代人生活习俗、思想意识、审美理想以及历史事件、文字演变、书画艺术等方面的重要文物资料。约从宋代起,学者们便给予了极大重视。宋金石学家欧阳修、赵明诚都曾亲临东鲁,探查研究汉碑的成果,并收入了各自的著作中。明清两代的金石学家更是纷至沓来。钱塘黄易(小松),利用其做运河同知驻济宁的有利条件,边访济宁、邹鲁各地,查访汉碑、汉画,尤为武氏祠的发现名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州人李铁桥,对保护济宁市区的汉碑,也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努力使不少汉碑、刻、画像得以保存。
由于历史久远,历史兴衰演变,加之灾荒战乱等原因,不少原见诸金石著作记载的汉碑等,失落无存。全国汉代碑刻存留量仅数十,成为国之瑰宝。
济宁汉代碑刻,虽历经沧桑,佚失不少,但保留至今的仍有38种之多(未算萧王庄汉墓),为全国汉碑存量之最。其具体分布:曲阜汉魏碑馆20种,济宁市博物馆10种,邹城2中,嘉祥武氏祠3种,宋山1种,汶上、微山各1种,萧王庄任城王墓内存1千块以上石刻。书法家公认为”中国汉碑半济宁”,实则占全国总量不止一半。
另历史上有记载,今已不存的大汉代碑刻42种。
汉画像石是中国汉代贵族阶级组织工匠艺人雕刻在墓室、祠堂、阙等建筑石材上的图画艺术品。济宁地区画像石俯拾皆是,重要的有嘉祥武氏祠,微山两城、任城元父古城、济宁师专、曲阜孔庙西庑、邹城博物馆等集中藏地。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多彩的生产生活场景给人们带来许多队汉代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的联想和美的享受。在刻技上主要有浅浮雕、阴线刻两种,浮雕凝重浑厚,阴线刻简约真切,块面明显,画面由皮影的效果,构图饱满,想象大胆,寓形寄意,以求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使近两千年前的人物、车马、宫阙建筑、飞禽走兽跃然纸上,熠熠生辉。其绘制手段简括、生动,雕技苍浑、厚重,题材内容广博,既有人间现世场景,又有天上神仙世界,形象生动代再现了一个时代的艺术风貌。其内容有宴饮嘉宾、车骑出行、乐舞百戏、拜谒讲经、射御比武、捕鱼田猎、伏羲托日、蛇身女娲、西王母双肩展云、胡将军率兵迎汉、麒麟凤鸟、龙虎鱼蛇、亭台楼阁、铺首衔环、日出扶桑、扁鹊针灸,更有孔子见老子、三黄五帝、搜孤救孤、始皇捞鼎等历史及传说故事等。
除汉碑、刻、画像石外,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还有魏之张猛龙碑、贾使君碑(现藏曲阜及汉碑馆),和四大魏碑体系之一的四心摩崖石刻以及相当数量的汉魏时期的散刻、题记等。
如此丰厚的历史遗存给800万济宁人民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同时也为艺术家的继承与创造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这先天的浸染和浸泡,使他们血液里充满着祖先那人文的和艺术的基因。时空延伸到今天,虽然我们人类记录自己丰富情感世界的手段已相当丰富,但济宁人仍习惯并擅长以书画这种古老而有活力的形式表述并记录自己的情感,并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共鸣,获得了最高层次的认可。济宁市现已拥有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30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0位。他们均以准确把握经典艺术的技能技巧以及经典艺术深湛的内涵为旨归,抒发情感,张扬个性。孙过庭说:”古不乘时,今不同弊”。济宁书画家不可能尽善尽美,但他们努力地实践着自己的审美理想,努力地续接着古代先贤的伟大创造,以期无愧、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