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父”故城位于济宁市城南约五十华里,现属济宁市任城区喻屯镇所辖。故城遗址大致呈方形,南北东西四边长约一千二百米,湾子村座落在城址当中,城西南角是城南张村,城后村距城东北角约八百米,张桥村距城东南角约五百米。
汉画像石一九六八年出土于“亢父”故城南约一华里的城南张村南。画像石共计13块,系一墓中出,群众俗呼八角琉璃井。传说为王粲墓。据《济宁直隶州》载:“任城县魏王粲墓在县南五十里(见《太平寰宇记》)。”《冢记云》:“王粲墓在州南五十三里近亢父城(见《天下名胜志》)。《千家诗》序言注:“亢父城南一里之遥有王粲墓。”此墓离“亢父”故城约一里许,距济宁市州城约五十华里,和志书记载相吻,看来群众传说并非无因。该墓早年被盗,加之无有文字可考,墓主究竟是谁,尚难定论。但从墓的规模看,确非一般墓葬可比,参照史书记载,王粲世出豪宦,曾祖王龚、祖王畅,父王谦,官皆显赫,粲累官侯爵,于画像石刻内容相称,故可推,虽难定论王粲墓与否,但可揣为王粲世族墓葬之一无疑。
此组汉画像石刻,出于“亢父”故城近处,故定名为“亢父故城汉画像石”。它和南阳湖东岸的号称汉画像石之乡的两城山一水之隔。雕刻技法系平面减地浅浮雕,净底磨光,细部间用阴线刻法表现。画面生动活泼,做工精细,与曲阜孔庙保存的两城山汉画像石属同一类型。雕刻内容,千媚百姿,富于变化。所刻神话故事,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同大自然英勇斗争的大无畏气概;车马出行图,反映出汉代贵族官僚同劳动人民在生活上的本质区别;桔槔汲水、屠宰庖厨、针灸施药、杀人行刑、音乐舞蹈、杂技歌咏、训兽表演等,再现了汉代的真实生活面貌。就针刺疗法画面不难看出,早在汉代针灸疗法已被普及应用,对研究祖国医学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从桔槔汲水画面不难看出,用杠杆原理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起码在汉代已被劳动人民所掌握。丰富多采的杂技表演,栩栩如生的歌舞场面,对研究我国音乐舞蹈史亦具十分重要的价值。再从画面构思、艺术造型、雕刻、做工来说,对研究我国古代美术史也具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表现内容之丰富,雕刻艺术之精湛,堪为罕见之品。
现将此组十三块汉画像石分别详述于下,以备后忘:
第一石,门扇状,高157厘米,宽52厘米,厚12厘米,正背两面刻画。
正面,分四段。
第一段:一大鸟,双足站立,口含二圆珠,口外吐出三粒同物。前有三人,顺序排列,前面一人稍大,仰面向鸟,长发,肩披鸟衣,单腿下跪,双手伸出捧接三圆物。后二人稍小,双腿立,捧杯恭侯接物。大鸟两侧各饰人首鸟身一个,朝大鸟方向相对飞行。此画面与曲阜孔庙所存汉画像石扁鹊针灸相似,当断为扁鹊施药治病图。
第二段:一大公象,四足直立,象背蹲坐六人,另一人较大,立象鼻上,双手持钩,一手钩住象鼻孔,另钩挥舞,识为训象图。左上角一雏鸟跌落状。
第三段:上部中央铺首含环。右一人左手持凿,右手操大板斧。左一兽身二人头。含环下一大兽,上升九人首,长尾奔状。前左一人侍立,拱手似导引状。
第四段:画面较大,占整石的二分之一。一人头戴加官,双手持长戟站立,后一人稍矮,双手持帚紧随。上刻一飞龙状。持帚者背后一小人儿,双足向上,下垂状。持戟人足后,持帚人足前一小人儿侍立。
背面为三段。
第一段:共十五人。上五人作舞,中五人端坐放歌,下五人奏乐,为吹奏状,各奏乐器为管、竽、笛、箫等。
第二段:杂技表演。二骑士骑二兽,二兽一头。上升鉴鼓花树,二人相背坐于鼓上。树上三鸟似鸣。二骑者拿棰相对击鼓。鼓两边计五人,二人空顶倒立,一人拱手站,一人端坐相视。左、右上角,各设一人首鸟,相向飞鸣。
第三段:一力士,左手持斧,右手直伸,掌心向上。右一类罴兽。间有一人相戏。上有二兽,一似虎,二类马,皆站立,识为驯兽表演。
第二石,门扇状。高154厘米,宽52厘米,厚12厘米,两面有画。
正面,分四段。
第一段:四怪人并排端坐。中间二人,左人五头。右人七头。形如对生叶状。两旁二人,左人二头,呈“V”状。右人三头,呈“山”状。
第二段:二力士斗虎。一大虎张口竖尾。虎前一力士,一手持凤尾钩,一手引虎相扑。大虎后腿下,加一阴线刻小虎。后一人倒立,一手支地,一手引虎回首相望。
第三段:上部铺首含环。左一人委身持弓箭回首向上视一鸟,张弓欲射。右二人,一人袖手直立,一人双膝下跪,双手捧筒,仰首向立者乞求状。下五人,一站四坐。中间一人手扶四弦琴,头部插毫针七根,左一人看视被针刺者。右一人坐,头插三根长针,两枚三棱针。外二人,左边者端坐,右边者亦被疗者,头上插长柄毫针三根,三棱针二枚。这一画面反映出我国汉代医学在针刺理疗上,已被广为应用。
第四段:画面较大,一人持戟前行,一人持帚随后,帚头向上。上有二小儿引鸡相斗为戏。
第二石背面,分四段。
第一段:一勇士持戟与一类大眼猴搏斗。左上一人俯视,双手外伸,勇士足下二人对坐互语。左下一人倒剪双手,匍匐在地。
第二段:底部中央一近椭圆物,两端稍尖。人物有八。为相互传球状。其中二人于椭圆物上,一人双手扶物倒立,双足踢球,另一人足踏物、手传球。其余六人各传球多姿。共球十六枚。整个画面活泼异常,生动引人,识为汉代球类活动场面。具体球规,尚待研讨。
第三段:一人与一似大眼猴相戏作舞。
第四段:三人。中间者,袖手站立,头顶一卧鸟,两旁者,面向中间者拱手直立。
第三石,横长方形。高58厘米,宽214厘米,厚21厘米。画面分上下二层。
上层:人物二十。最右边一老者端坐,面稍向左转。第二人矮小,立发无须,拱手站立。第三人拱手坐状,长须,面稍向右转,似与第一人交谈。其余十七人皆拱手站立。初识为“孔子见老子”。
下层:为车马出行图。自右向左,一人相迎。一骑吏骑一马,腰挎宝剑。再一马拉一车,车上二人,一乘者端坐,一驾驭者驱车,随后二吏步行。再为,一马拉一车,二人二吏,画面同前。后为一马一车,车上二人,四吏步行。
第四石,呈长方形,高59厘米,宽242厘米,厚28厘米。一面刻画,分上、下二层。
上层:二十四人,皆拱手立。当为贤哲。
下层:为车马出行图。人物二十名。马七匹,车三乘。自右向左,前为一马拉一车,一乘者端坐,一驾驭者,后二吏步行飞跑状。又一马拉一车,一乘者,一驭者,二随吏,画面同前。再并排二骑士骑二马。再接并排二骑士骑二马,双马前蹄跃起,蹄下一小人儿,拱手站立迎接乘者,像是要求什么,乘者俯视,车后二吏飞跑。
第五石,长方形(已残),高59厘米,现存长90厘米,厚26厘米。一面刻画,分上、下二层。
上层:一牛拉一车,车上端坐前、中、后三人。车后随步行者三人。前者右手前伸,左手持刀,回首招后者状。中间者持斧相随。后者手拿一钩紧随。
下层:一人持杯端坐。二人站立。一吊杆(桔槔)系水。一人剥兽。又一人持弓射鸟,一鸟下坠,六鸟飞翔。又为一人捕二羊。其一羊四蹄倒剪。再一人,一手持棰,一手捉一牛。识为屠宰庖厨图。
第六石,横长方形(已残)。高59厘米,现存宽240厘米,厚26厘米。一面作画,画面分上、下二层。
上层:为车马出行狩猎图。自右向左,为首一骑士骑一马,上架一鹰奔跑状,马首回盼。又一骑羊者,后随二吏。又一鹿拉一车,车上二人,乘者端坐,驭者驱车,车后二吏飞跑。再一羊拉一车,一乘者一驭手,车后二吏。再后一鹿拉一车,一人端坐于上,一人驱车,二小吏随后。最后,一羊拉一车,因石巳残,只可见一驭者于车上。
下层:中间一伞,伞下坐二人交谈状。右有四人倒剪双手扑伏于地。再右,二兵士双手握刀,和缚者成献俘状。再右八人,各持兵器。最右边,一兵士持钩,二俘倒剪双手。另有一案,上插二斧,案上有人头三颗,案下一无头人身,案右二人无头。自中向左,六人持兵器躬身相迎。又左,为杂技场面,分上、下二层。上层为伴奏者十一人。一人站立,十人端坐。有管乐、打击乐。管乐有:管、箫、笛、竽、排箫等,打击乐有:拨鼓、云板、铜铃之类。下部为表演者十人。第一人,双手扶圆鼓状物,成蛙式倒立。第二人,双足踏双鼓舞状。第三人,双手支鼓上倒立。第四人,作舞。第五人,单腿跪,右手高起,左臂滚一车轮。第六人,手足并用踢玩五球。第七人,耍飞棒。第八人,演飞剑出手。第九、十人,皆倒立,做前、后桥状。整个画面生动活泼引人注目。
……
第十二石,长方形,高164厘米,宽45厘米,厚26厘米。一侧刻画。上刻,一对猫头鹰并连。又刻,二人身下连接,回头吻一小儿。再刻,一男一女人首蛇身。再下,一人首蛇身,回首吻一小鸟。再下,刻一似大眼猴蹲立成蛙状。再下,为一兔站立吹箫,一兔匍匐作舞。一鸟飞翔,二鸟和鸣。左侧,刻一啄木鸟。再下,二人,倒立似前簸。左人双手鼓掌。最下,一兽上升二人首。
第十三石,长方形。高164厘米,宽69厘米,厚20厘米。一侧刻画。上刻,二人并坐于一牛身上,牛张口吞吐一圆球。又刻,一独角兽,尾高翘,飞奔状。再刻,二人相背倒立,昂首接吻状。再下,一人训三兽。再下,一大兽。再下,二羽人其一倒立,另一人手传二球。再下,二兽为戏。再下一人,右臂屈伸,口吹手中物状。最下,一人,手持斧,斗一虎。
“亢父”故城汉画像石,对研究祖国的历史及汉代真实生活颇具文物价值。一九七三年被原济宁地区文物普查队发现,为加强文物保护,起运至原济宁县文化馆保存。一九八三年转移铁塔寺(现济宁市博物馆)内。此组画像石,另有散佚在济宁市任城区喻屯镇城南张村附近,尚待今后继续发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