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蒙古国中华总商会副会长、东苑矿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日前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接受环球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一带一路”战略的构想和实施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将加速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中国企业家要在“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中,秉承中华优秀的儒家文化,弘扬儒商精神。
2014在中国山东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儒商论坛上,张庆余获得孔子儒商奖。这位1963年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的汉子,不仅有着革命老区人的坦荡的性格,同时也具有孔子家乡人的儒雅风范。十几年前他只身来到陌生的蒙古国发展,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坚韧刚毅,沉稳地应对了蒙古市场涌起的无数次的波浪。如今他掌舵的蒙古东苑矿业发展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农业种和畜产品加工为辅的一家著名联合企业。
东苑矿业发展有限公司总部位于乌兰巴托市巴彦高勒区,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来曾连续多年度被评为“在蒙投资十佳企业”之一,多次获得蒙古政府相关部门颁发的奖牌及荣誉证书。经过不懈努力,公司全面完成了蒙古南戈壁哈日陶勒盖多金属矿和东方省喇嘛朝鲁图铜钼矿的勘探工作,完全拥有两个矿的开采权。2010年南戈壁的哈日陶勒盖多金属矿开工建设,现已投产。2011年公司同乌兰巴托市政府合作投资兴建蒙古国专业化的牲畜和肉类商贸中心。
在公司的办公室里张庆余说,2000多年前,通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把丝绸、瓷器、冶铁、耕作等商品和技术,传播到了中亚、东南亚、欧洲等地区,提高了当地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今天“一带一路”沿线包括26个国家和地区,有40多亿的人口,有数目众多的建设项目,有20多万亿美元的投资规模。“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使中国的经济能得到可持续发展,也将为丝路沿线的国家带来经济的巨大利益。中国与“丝路国家”携手合作、互利共赢,繁荣共享。
张庆余指出,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主要任务是共建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与周边国家一起和平发展、和谐发展,这涉及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如果没有这“五通”,“一带一路”只是缥缈的理想。只有真正做到相通,才能取得实效,才能惠及中国及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
他说,世界各国的沟通,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从宏观上来说,要实现合作共赢、达到预想目的,就要看是不是把中国文化、中国声音、中国故事讲得好。这就需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播,树立好中国的国际形象。
中国的国际形象首先是历史底蕴厚重、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其次,还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合作共赢、坚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同时,还要打造更加开放、更富亲和力、充满活力与生机、充满光明前景的大国形象。这种国际形象就是中国的文化形象,就是中国的影响力。
张庆余认为,将要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中国企业一定要秉承中华优秀的儒家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儒家文化就是和文化、善文化、大爱文化、天人合一的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每个企业家和员工都是故事员,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在“讲故事”。所以,每个人都要从自身起,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做到“仁义礼智信”。
张庆余表示,儒商就是受到儒家思想文化影响的企业家。企业家只有将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才能使企业的发展更加蓬勃,更加稳健。中国是一个以儒学为文明发展脉络的国家,企业家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企业家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操。因为企业家的思想品格影响的不仅自身的一个企业发展,更是代表着国家的商业价值观念。
近年来,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在一部分企业的经济活动中突显,如急功近利、见利忘义等。如果把这种现象带到“一带一路”项目的建设中,不仅损害企业自身的信誉,而且将严重地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降低中国的国际威望。在人际传播的时代,每一个企业家和每一名员工的品行都会在所在国的民众中产生影响。
张庆余说,儒商的基本精神就是不以个人私利为目标,而是把自己掌握的资源、创造的价值,获得的财富与他人分享。所以,中国的企业必须在“一带一路”的经济活动中发扬光大儒商精神,怀有对其他国家甚至对世界的高度责任感,志存高远,以诚信为本,以义取利,以利济世”。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会受到世人的尊重,才能使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得以顺利实施。
在蒙古国中华总商会已经连任3届(5年1届)副会长的张庆余,是中国在蒙古企业的主心骨和勤务员。这些年来他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总商会的建设上,用在了为其他企业的服务上。这些年来,他还将自己企业发展获得的利润大量地回馈给了当地社会。如他帮助当地困难居民,帮助当地政府修路,建设观赏喷泉,建设通讯基站,赞助贫困大学生,赞助幼儿园和学校等等,和当地居民建立了血乳交融的关系。他的企业深受当地的欢迎,他的慷慨解囊、热心帮扶精神深受当地政府的肯定和赞赏,蒙古政府部门多次为他个人颁发勋章和荣誉证书。大爱无疆是张庆余的座右铭。
他认为,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中国企业需要作好积极参与和长期参与的思想准备。因为,“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长期坚持的一个发展战略,可以说是一场持久战。“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各个国家的发展情况不一样,有些国家对中国比较了解,有些国家经济发展的体制、格局和中国比较接近。中国的企业家,中国的投资者去那里发展,相对比较顺利。而有些国家目前对中国有不同的看法,对这些国家需要慢慢的从文化上、理念上以及人际交往中先增进了解,要传播我们优秀的儒家文化。
在蒙古这些年,张庆余还自觉地扮演了中蒙“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他发起和组织了多次中蒙文化交流活动。例如,2009年是中国和蒙古建交60周年,当年7月他组织了中国中国知名画家到蒙古采风作画,一幅幅反映蒙古草原牧民生活,反映中蒙人民友谊的绘画作品当年9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为庆祝两国建交60周年活动增加了光彩。其实,这些年来他时时刻刻都在为加强中蒙友谊而努力。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带动中资企业积极参加蒙古的社会公益活动,承担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提升和完善企业的价值观,将企业追求良好人文环境的价值取向传达给社会大众,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作为蒙古国中华总商会副会长的张庆余还认为,2014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中俄蒙三国元首会晤时说,中方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获得俄方和蒙方积极响应。他表示,可以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进行对接,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为在蒙古的中国和俄罗斯的企业提供了合作发展的机遇,中俄两国企业,以及中俄蒙三国企业进行合作顺理成章、势在必行。 张庆余认为,俄罗斯是蒙古国传统的合作伙伴,俄罗斯企业在蒙古的矿产资源开发、铁路运输、电力等方面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而中国在蒙古国的企业在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畜产品加工、农业种植等领域也具有相当的优势。中俄在蒙企业可以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也包括同蒙古企业之间在蒙古“草原之路”计划内,本着互利共赢、互利多赢的原则,寻求利益的共同点,进行对接与合作。
在2015年中国儒商领袖峰会上,张庆余接过了“一带一路儒商行”的旗帜.这标志着中国儒商从蒙古起步,投身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首提“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个月后,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收提“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两次提法的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