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据报道,比尔·盖茨近日接受采访时呼吁中国的富人多做慈善,认为中国缺乏系统性慈善行为,并称政府应考虑对慈善采取政策鼓励,例如减免税收。
中国的富人购买了很多西方国家富翁品味的东西:艺术品、湾流私人飞机、DRC葡萄酒和爱玛仕手袋。但微软(MSFT)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认为,他们还没有接受一个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慈善。
胡润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前100位慈善家总计仅捐款8.90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前50位慈善家去年共捐出77亿美元,其中仅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和他的妻子就捐献了近10亿美元,超过中国前100位慈善家的捐款总额。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盖茨会公开呼吁中国的富人们多做善事了。
盖茨近日在新加坡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类似灾难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发生时,你会看到基本的慷慨行为,但系统性的慈善行为在那里还是很难看到,例如向卫生事业捐款、捐款给大学做研究,以及为残疾人捐款等。”
他表示,中国应考虑慈善友好型政策,例如对捐献者减免税收。
相关报道: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比尔·盖茨“裸捐”理念带来的思考
财富谁来收取?盖茨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如何开掘更多的慈善资源,如何引领包括富豪在内的国人“以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如何形成“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济天下”的情怀,是每个人都应该思索的命题。
微软(Microsoft)创办人比尔·盖茨接受英国BBC电视节目《News night》访问时表示,将把自己58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名下慈善基金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 & Miranda Gates Foundation),一分一毫也不会留给自己子女。盖茨并表示这是他和妻子梅琳达的共同决定,他说:“我们决定不会把财产分给我们的子女。我们希望以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6月22日腾讯网)
当下,慈善命题越来越暧昧,慈善文化仍然青黄不接,慈善被涂抹上强烈的道德油彩,富豪很容易被贴上“为富不仁”的标签———在这些语境中审视盖茨的“裸捐”,我们必须承认,这堪称壮举,具有强烈的价值引导意义。盖茨的“以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应当被看作一个重要的信号,值得全世界深入思考。
其一、财富观对财富方向发挥着怎样的影响?盖茨曾说过一句话,名下的巨额财富,“不仅是巨大的权利,也是巨大的义务”。他的同胞,钢铁巨头安德鲁·卡内基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则称,多挣钱为的是多奉献。如果能理解这种价值趋向,就会明白盖茨裸捐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逻辑。事实上,一切倾心于慈善的富豪都有类似的认知。20多年来,李嘉诚致力于打造李嘉诚基金会,甚至把其称为“第三个儿子”,李嘉诚基金会的最大使命,就是推动社会建立“奉献文化”。而中原集团主席施永青,也将个人手上持有的价值数十亿元的股份,全数注入施永青基金,推动社会公益事业……
其二、该如何对待财富代际转移?古训说,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然而,很少有富豪能够认识并实践这一深刻的哲学命题,相反,他们往往将毕生建立的商业帝国悉数传给子孙。曾有学者对江浙富豪做过调查发现:家产越多,越希望孩子接班。有个女企业家孩子只有10多岁,人家说她操心太早,她说,“王均瑶(某英年早逝的企业家)的孩子小不小?所以还得早做打算”。很多企业家认为:子女能干,让他做老总;次一点,做董事;实在不行,就做股东;如果自己的孩子能力够,哪个家长愿意请外人打理企业呢?应该说,民间财富实现代际转移,谁也不宜置喙。但是,借用盖茨的话说,将财富留传给子女,肯定不是“以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
其三、善款善用对慈善体系具有怎样的意义?盖茨将自己580亿美元财产全部捐给名下慈善基金,这固然体现了一种精神高度,但反过来说,也表明了盖茨对基金会的高度信赖,对善款能够得到善用充满信心,若非如此他也不可能裸捐。我们知道,盖茨夫妇为基金会制定了“15条军规”,为保证善款能够用得其所,该基金会明确表示欢迎外部监督,甚至鼓励举报者直接向司法机关检举。由此,这就牵扯到一个命题———我们该如何保证善款得到善用?我国慈善事业不甚发达,有人常推托不捐款是因为担心善款不得善用。建立“壹基金”的明星李连杰曾提出一个问题:上半年的雪灾,现在还有多少人去关心?人们的捐款,有没有真的帮到雪灾中受灾的人?正是虑及这些问题,李连杰称:做慈善,我要上半场,更要下半场———我们看到的只是足球上半场,只是看到捐给了一些组织,但足球下半场,钱怎么用的,怎么帮到老百姓的,我想知道。事实的确如此,正是由于“壹基金”借鉴先进管理模式,由会计师事务所全程跟踪监督其流动资金,账务全部按照国际惯例公开,一年发布多次财务报告,才使其影响力迅速上升。
曾有诗篇感叹:“世人行动实系幻影。他们忙乱,真是枉然。积聚财富,不知将来有谁收取?”财富谁来收取?盖茨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也许拘囿于国情以及心理传统,让富豪悉数放弃财富,投身于慈善事业,亦属道德苛责。但在中国慈善家的年龄逐渐“老龄化”的当下,如何开掘更多的慈善资源,如何引领包括富豪在内的国人“以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如何形成“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济天下”的情怀,是每个人都应该思索的命题。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日前在英国伦敦庆祝自己50岁生日时宣布,数百亿美元巨额财富将捐献给社会,不会作为遗产留给子孙。
此前《商业周刊》公布美国年度50大慈善家排行榜。微软创始人兼董事长比尔·盖茨及其妻子美琳达荣登榜首。盖茨夫妇的捐赠或承诺捐赠数额已高达230亿美元,超过二人净资产的一半。根据这本杂志,盖茨夫妇的净资产约为460亿美元,其中54%已经捐赠出去。第二次编排50大慈善家排行榜的《商业周刊》称,白手起家的盖茨夫妇是“新生代超级慈善家阶级中的皇族”。
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摩尔及其妻子贝蒂以捐赠或承诺捐赠70亿美元,在排行榜中名列第二。投资家、亿万富翁索罗斯的捐款金额为24亿美元,相当于其净资产的68%,在榜上名列第三。榜上有名的还包括时代华纳子公司CNN的创始人特纳(第8位)、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第11位)、花旗集团董事长威尔(第23位)等。
美国钢铁巨头、公认的私人慈善事业奠基者之一安德鲁·卡耐基曾说过,致富的目的应该是把多余财富回报给同胞,以便为社会带来最大、最长久的价值。国外大多数的富豪也确实如卡内基所说的那样,积极为慈善事业添砖加瓦。
2004年2月,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比尔·盖茨以其名下的净资产466亿美元,仍排名世界富翁的首位。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世界首富没有自己的私人司机,公务旅行不坐飞机头等舱却坐经济舱,衣着也不讲究什么名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还对打折商品感兴趣,不愿为泊车多花几美元……为这点“小钱”,如此斤斤计较,他是不是“现代的阿巴公(吝啬鬼)”?
可另一面的事实显示,比尔·盖茨并不是那种悭吝的守财奴———比如,微软员工的收入都相当高;比如,为公益和慈善事业一次次捐出大笔善款,他还表示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95%的财产捐出去……看来,这位世界首富跟那种“一掷万金、摆谱显阔”的富翁迥然有异。他是不是富者中的“另类”?他对金钱持有怎样的理念和规则?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当会有所了解,或从中悟出些什么。
衣裳不求名牌爱买打折商品
在美琳达刚踏入微软的时候,她就被告知,比尔是个非常特别的人。
确实比尔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单从他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对他而言,创业是他人生的旅途,财富是他价值量化的标尺,他曾经说过:“我不是在为钱而工作,钱让我感到很累。”
“我只是这笔财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合适的方式来使用它。”这就是比尔对金钱最真实的看法。
事实上,钱既不会改变他的生活,也不会使他从工作上分心。他经常告诉那些向他求经的朋友:“当你有了1亿美元的时候,你就会明白钱只不过是一种符号而已。”
比尔非常讨厌那些喜欢用钱摆阔气的人。他在杂志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你已经习惯了过分享受,你将不能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而我希望过普通人的生活。”
同所有企业家一样,比尔也在进行分散风险的投资,他除了拥有股票与债券外,还进行房地产投资,以及其他行业投资。虽然比尔是个经营天才,但是他从不认为自己的理财更胜一筹,所以他聘请了一位“金管家”———小他十多岁的劳森,比尔除了让他管理自己50亿美元的私人投资外,还让他管理比尔—美琳达慈善基金会的资金。
比尔总是告诉妻子,自己努力工作并不只是为了钱。对待这笔巨大的财富,他从没有想过要如何享用它们,相反在使用这些钱时却很慎重。他不喜欢因钱改变自己的本色,过着前呼后拥的生活,他更喜欢自由自在地独立与人交往。甚至见到熟人时,还像从前一样热情地与他们打招呼:“哦,你好,让我们去吃个热狗如何?”
在生活中,比尔也从不用钱来摆阔。一次,他与一位朋友前往希尔顿饭店开会,那次他们迟到了几分钟,所以没有停车位可以容纳他们的汽车。于是他的朋友建议将车停放在饭店的贵客车位。比尔不同意,他的朋友说:“钱可以由我来付。”
比尔还是不同意,原因非常简单,贵客车位需要多付12美元,比尔认为那是超值收费。比尔在生活中遵循他的那句话:“花钱如炒菜一样,要恰到好处。盐少了,菜就会淡而无味,盐多了,苦咸难咽。”
所以即使是花几美元钱,比尔也要让它们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婚后,比尔与美琳达很少去一些豪华的餐馆就餐,有时由于工作上的需要才不得不光顾一些高级餐厅。一般情况下,他们会选择肯德基,或是到一些咖啡馆。有时还会一块光顾一些很有特色的小商店,在西雅图有法国、俄罗斯、日本,以及南美一些国家的人开设的商店。在那里可以找到这些国家的一些特色商品。
一次,比尔与美琳达来到一家墨西哥人开设的食品店,这里被公认是西雅图最实惠的商店,刚一进店门,比尔就被“50%优惠”的广告词吸引,在不远处的葡萄干麦片的大盒包装上的确写着这样几个字。比尔似乎不敢相信这个标价。因为同样的商品在本地的一些商店要比这里的价格高出一倍。比尔想得知它的真伪,便上前仔细端详。当他确认货真价实时,才付钱买了下来,并告诉美琳达:“看来这里的确如同人们所说的那样,我今天很高兴自己没有被多掏腰包。”
#p#副标题#e#对于自己的衣着,比尔从不看重它们的牌子或是价钱,只要穿起来感觉很舒服,他就会很喜欢。一次比尔应邀参加由世界32位顶级企业家举办的“夏日派对”,那次他穿了一身套装,这还是美琳达先前在泰国普吉岛给他买来拍照时穿的衣服,样子还不错,只是价格还不到歌星、影星一次洗衣服的钱。但比尔不在乎这些,很高兴地穿着这套衣服参加了这次会议,他生活的信条就是:“一个人只要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钱,他才能做到事业有成、生活幸福。”
平日里,如果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会议,比尔会选择便裤、开领衫,以及他喜欢的运动鞋,但是这其中没有一件是名牌。
巴菲特的慈善起因是夫人苏珊的突然去世。捐赠大笔慈善款项一直是苏珊的心愿,巴菲特却认为当务之急是积累财富,以后才可以捐赠。2004年7月底,苏珊在探望朋友的时候突发中风而身亡。此后,根据巴菲特和苏珊达成的遗嘱,巴菲特把苏珊持有的价值25亿美元的股票全部捐给了他的慈善基金会。
克拉温斯基上世纪90年代通过投资房地产业迅速聚集起数千万美元的财富。但他随后把几乎全部钱财都投入了公益事业。但克拉温斯基2003年的一项决定却是大多数富豪不敢想的。他为一名病人捐献了自己的一个肾脏。
2000年3月,菲利普·柏柏以4.88亿美元的价格卖掉了他的公司后,和妻子唐娜用1亿美元创立了“希望之光”——一个旨在帮助埃塞俄比亚人的救助组织。创建这样一个组织是妻子唐娜的主意。唐娜认为慈善是孩子生命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每年去埃时,她都要带上孩子们。
盖茨并不是天生就是一个慈善家,他的乐善好施在很大的程度上源于家庭的影响与熏陶——盖茨的父母一直支持慈善事业。儿时的盖茨是西雅图童子军的一员,为了给童子军筹集资金,小盖茨曾在街上卖坚果。当盖茨的微软公司开始挣钱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开始鼓励他考虑慈善事业。
比尔·盖茨、戈登·摩尔及米歇尔·戴尔这些慈善家行善用的都是传统的方式——把钱交给某个慈善机构来发配。而奥米迪亚却开创了完全不同的一条慈善之路。奥米迪亚的慈善是由下而上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奥米迪亚甚至不为他的100亿美元选择捐赠方式及捐赠项目——他把选择的权力给了所有人。
然而, 与此同时,中国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新富们“穿着皮尔卡丹随地吐痰,开着劳斯莱斯闯红灯,用百元大钞耗光收费站的零钱直至返还所交过路费,开铲车将邻居屋子推倒后甩出20万元摆平了事”等等豪举,让人们大开眼界。
他们确实是财大气粗! 然而中华慈善总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他们所获捐赠的70%都是来自国外和港台的,国内富豪的捐赠仅占15%还不到。冰火两重天的巨大差距,使我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中国的富豪为何这么不慈善?他们缺少慈善的基因吗?且让我们来慢慢解读:
中国富豪的奢侈
山西的煤老板们在北京狂购20辆悍马车和80辆豪华车,悍马的价格超过400万,世爵和迈巴赫各超过600万,都立即付账开走。“大款团”不过顺便照顾了一下最贵的楼盘“观湖国际”,160万以上的房子一下子就买走几十套。可惜,他们花钱蛮洒脱,却活得不自在,居然都处于恐惧之中,怕偷、怕抢、怕绑、怕诈!于是就养狼狗,价格数千上万的狼狗是抢手货;于是就养保安,一养上百名,“武林高手”成了抢手货。
在中国,已经出现了这么一个“富豪部落”,他们的出手阔绰往往与当地的GDP排名极不相符。山西煤矿老板们一次集体买进了20辆悍马。内地一位富豪在上海举行的“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上,竟以1200万元买下了一套红木家具。日前,记者经过多方了解,揭开了顶级奢侈品中国买家的神秘面纱。
金先生来自浙江台州的一个村子,看起来有些土气的他却不止一次来上海买“保时捷”了,最近两年来,他已经买了四五辆保时捷的车,还有宾利的欧陆GT,他的堂哥堂姐也并不是名车发烧友,他们知道的只是“保时捷”是顶级名车,而且堂弟金先生拥有了几辆,于是也轮着来买车,而且配置一个比一个高。
山西因煤而富,造就了众多家产以千万计的富豪,这些山西煤老板都喜欢提着现金到北京、上海买名车、买豪宅。不久前,山西煤矿老板们就一次集体买进了20辆悍马。
福安的罗女士今年四十多岁,与老公两人靠做国际贸易起家,现在已经是当地首富,到海外采购名牌服装、珠宝眼睛都不会眨一下,家里的化妆品多得简直像品牌专柜,可她就是不懂怎么摆弄这些,无论怎么化妆都没多少美感。虽然自己没多少文化,但挑女婿的眼光可不低,索性来个明码标价,硕士给十万,博士给二十万,这还不包括为女儿置办的上千万嫁妆。实际上,这在当地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气。
坐劳斯莱斯、戴Rolex、穿Zegna、用Montblanc写字,背LV对很多内地的老板来说已经不算新鲜。在浙江、东北一些小城市,享用奢侈品不再是一两个人在当地的专利,富裕的人越来越多,源自西方的奢侈品越来越常见,有的人转而致力于收集中国红木古董家具,升级着自己的奢侈体验。
内地一位富豪就在上海举行的“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上觅到了一套与之豪宅檀宫相匹配的、售价1200万元的红木家具。“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简直成了富豪的采购会。主办方上海博派展览总经理盛磊称,“4天成交了近2亿”。这着实令见惯了大世面的展商对中国人刮目相看。
观展的8000名富豪,九成以上来自中国内地,一成左右来自中国港澳台地区。有些是外资银行的高端客户,有些是顶级跑车的车主,还有各地高尔夫球会的会员和私人会所的会员。其中有数十位胡润百富榜的富豪,另外大部分是内地房地产企业的老板和珠宝商,来自深圳、太原、无锡等城市,富豪们甚至还组团前来购买顶级奢侈品。标价120万美元(近1000万元人民币)的Saleen跑车很快被买走。
但有些人购买这些名牌不是为了自己,杭州某商场每天都有几万元的团购,去年春节前接待过一位开着浙D牌照汽车的顾客,一次购买了20套雅诗兰黛护肤礼盒,每套近两千元。“很多私企老板喜欢拿化妆品送礼。”商场人员说。
与尽情炫耀的暴发户和影视明星不同,一些官员是最为低调的富豪群体。一位宾利公司的员工对那些可以花888万买一辆宾利728加长版的“神秘买家”的解读是:“肯定不是政府官员,政府官员就算买得起也不敢买。”相对别的奢侈品来说,每副10万-50万欧元的LO-TOS眼镜显然比较低调,这也许是它得到一些政府官员追捧的一个原因。中国品牌战略协会杨清山秘书长认为: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应该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因此,当亚洲人面对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