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1月15日上午,在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经济界委员座谈会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守刚与委员们一起畅谈我市改革发展。在认真听取了委员们发言后,他深入分析了我市发展形势,着重就企业家的信心和精神谈了重要意见。这些意见对我市企业发展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摘登如下。
一
信心是金。对一个国家是这样,对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企业也是这样。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需要坚定的信念来支撑。温家宝总理近一时期多次强调要坚定信心,总理说,我就是全国各地奔走呼吁,坚定我们的信心,一直讲到中国经济的复苏和振兴。最近在江苏考察时又指出,“人的信心、创造能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是应对危机的最重要因素”。在当前情况下,社会各个层面都需要提振信心;企业家作为一个重要群体,坚定信心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从社会角色看,企业家被人们看作财富创造者和商品“代言人”,企业家的信心往往直接反映市场信心指数,影响着消费者信心;从企业组织角色看,企业家是企业的核心,企业家的信心和精神状态,直接关系整个团队的士气,正所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一个有生命力的企业,应该在面对挑战时迸发出创造力和凝聚力;一个有作为的企业家,应该在困境中展现出一种领导力和感召力。这是每一个企业家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重大问题。
企业家信心,应该是一种智者不惑的清醒。坚定信心不是盲目乐观,不是看不到困难和挑战,而是建立在对形势的准确分析之上,对自身发展条件的科学认知之上。早在1944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夜,也是最艰难困苦的岁月,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这对我们今天看待形势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毋庸讳言,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不可低估,没有哪一个地区、哪一个行业、哪一个企业能够独善其身,一些企业遭受的冲击可以说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认清发展大势。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仍处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近一时期中央打出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组合拳”,开始显现实际效果。我市的经济虽然受到了日益加剧的冲击和影响,但经济整体向好的趋势没有变,支撑跨越发展的条件没有变,已形成的竞争优势没有变;我市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一旦市场有需求,经济会很快回暖。今年第一季度可能比较困难,但还会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第二季度有望回头,下半年可能真正好转,今年很可能是一个低开高走的态势。我们有理由坚定发展信心。同时,要准确把握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企业来说,这次金融危机不仅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市场的机会,也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应当借机反思自己在发展战略、经营策略、产品开发、管理机制等各方面的得失,看到自己的长处在哪里,缺陷又在哪里。只要保持清醒头脑,是能够在困难中找到出路的。义乌的玩具企业就是例子。去年玩具市场出现下滑,1至7月份销售额下降20%,主要原因是欧美市场购买力下降。义乌玩具企业迅速把目光转向俄罗斯、中东等新兴市场,主动适应当地文化和消费心理,在玩具上刻制消费者喜爱的图案和文字,使玩具出口出现大幅反弹。这告诉我们,市场的变化带来机会的变化,关键是能不能捕捉和把握机会。企业家要坚定“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的信念,原来的营销方式不行,可以在创新营销方式上想办法;老产品不行,可以在开发升级替代产品上想办法;原有市场萎缩,可以在开拓新兴市场上想办法。国内有这么庞大而有活力的消费市场,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总能找到发挥潜力的地方。
企业家信心,应该是一种勇者不惧的气度。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困难挑战,做到精神不垮、方寸不乱、锐气不减、斗志不衰。经济界的风云人物——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在危机来临人心惶惶的时候,先是到重庆一座寺庙里禁语三天,然后到海南一个地方独处了三天,又到日本与一位高僧对话,之后对经济形势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古语说“人定胜天”,这个“定”不是“一定”的“定”,而是“镇定”的“定”;在所有人头脑发热的时候,你要镇定下来;在所有人心理恐慌的时候,你也要镇定下来。另一句是,所有伟大的公司都是在危机中抓住机遇迅速成长的,自己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处于既看到风险又看到机遇的兴奋状态。马云看问题的角度和对待困难的态度,应该带给我们一些启发。企业家在遇到困境挫折的时候,一定要坚定顽强,一定要有意志力。忍着就有机会,不倒就是胜利,发展就是奇迹。有一首歌歌词很好,有勇气就会有奇迹,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困难是大家共同承受的,不只是自己一家企业;机会也是共同面对的,明了该做什么是最重要的。大家要放长眼量,走一步看两步,想着第三步,把困难和压力变成修炼内功的动力,引领企业逆势崛起。企业家信心,应该是强者不怠的执着。信心不是能力,但它是能力的基础;信心不是智慧,但它是智慧的源泉。有句话说得好,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就是因为他比面对的困难更强大。一个优秀企业家,越是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越要执着于发展,焕发出创业激情和智慧。大家都在谈化危为“机”,“机”在哪里?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答案。从宏观经济波动调整的趋势看,至少有这样几点需要企业家们考量:一是转型升级之机。利用产业“重新洗牌”机会,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意,实现产品链延伸和价值链的上移。二是扩大投资之机。当前信贷政策宽松、融资成本低、原材料价格低,加上增值税转型等因素,为企业扩大规模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抓住眼前实施扩张,将会在下一轮经济复苏和增长期赢得主动,获取更大的回报。三是谋求合作之机。现在跨国并购已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方式,很多跨国公司把我国看成摆脱风险的目标市场,今后一个时期会有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南方和沿海地区一些优秀企业和产品,也会提前进入梯度转移。企业借机主动对接,有可能跃上新的发展平台。四是内部挖潜之机。把管理作为企业升级的大道,苦练企业“内功”,提高员工素质,降低管理和运行成本。五是借势发展之机。中央和省近一时期出台的各项政策,“含金量”之高自不待言。我市在支持中小企业、促进银企对接等方面也采取了多项措施,相关政策还要不断出台,指向就是直接支持企业发展。企业家要认真研究政策,充分利用政策,借“火”取暖,最大限度地获取政策利好。
二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竞争实质上就是企业家之间素质的竞争,企业家的境界、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历史地看,每一个地方的商人都深深地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古代的晋商、徽商,现代的港商、浙商,无不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人们还把那些有良好人文道德修养、有兼济天下情怀的成功商人称为“儒商”。这是一种了不起的称谓,不仅包含了对企业家智慧、能力、业绩的首肯,更多的是对企业家人格品质、道德素养、社会责任的褒扬。这应该成为企业家的价值追求。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应该是儒商汇聚之地。济宁的企业家队伍应当有独特的气质,应当更具儒商精神,应当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合而成的创业者风采,成为济宁的“形象使者”。
企业家要有志存高远的进取精神。实现我市的跨越崛起,需要一大批大企业大集团作支撑,需要一大批知名企业家作为领军人物,需要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境界有多高,事业就有多大”。要树立产业报国的理想信念,争创一流的雄心壮志,超越财富,永不满足,始终保持创业激情。到去年底,我市规模以上企业已发展到3200多家,但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大企业还比较少。一些企业为什么长不快、做不大?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是不愿冒险扩张。满足于有钱赚就行,宁肯平平稳稳过得去,也不愿冒点风险闯市场,不会借助外部要素进行扩大再生产,因而往往丧失不少发展机会。第二是不愿横向合作。思想封闭保守,有钱只想自己赚,不愿让合作伙伴一块分享,宁当鸡头,不当凤尾,不懂得也不会利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合规则发展自己。我市上市公司少,不是缺乏够格的企业,而是企业家思想观念和气度不够。这次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了美林和雷曼兄弟正反两个典型例子,美林总裁在危机来临前不久,把企业卖给了美国银行,从而保证了公司的生存和延续;而雷曼兄弟错过了两次自救的机会,最后只有倒闭。第三是不愿破旧立新。这个“旧”就是家族式的管理。当企业刚起步时,家族式管理是可行的模式,但当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时,应该引入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实现专业化经营,但很多家族式民营企业往往做不到。现代公司制和家族式公司优劣对比,国际上最有说服力的是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曾经是百年老店,长期保持世界老大地位,而恰恰是家族式管理使它日益衰竭;在福特衰竭过程中,通用公司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不但超越福特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而且成为了美国经济的重要标志。我们一些家族式企业在管理上往往撕不下亲属情面,放不下血缘血统关系,不敢破旧立新,这就会把那些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因亲缘而排斥在外,近亲繁殖必然导致衰落。这是我们一些企业做不大的内在原因。所以,企业家要有宽阔眼界和战略思维,着眼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去定位自己。要学会用双赢、多赢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学会合作、学会谋势、学会借力发展壮大自己。
企业家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说做事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与时同行,与时共进。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发展环境出现了四个显著变化:一是稳定可预测的环境一去不复返,环境日趋变幻莫测;二是全球化和资本跨国流动,打破了地域和行业限制,使竞争更加激烈;三是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和市场整体的供过于求,使消费者成为市场的主宰力量;四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面临巨大的冲击。可以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以变应变,不断创新,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纵观一些知名企业的兴衰历程,足以说明创新则兴、守旧则亡的道理。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500强企业,今天很多都陨落了,不是被收购兼并,就是破产倒闭;进入21世纪不到10年的时间,就有近半数的世界级大企业从500强排名中退出。目前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12.5年,40%的不到10年就夭折了;寿命超过20年的仅占10%,能存活50年以上的不到2%。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从中大家应该得到一个重要警示,企业随时可能处在命运的转折点,随时可能面临两种前途命运的抉择,企业家必须始终保持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把开拓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毫不放松地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不断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企业家要有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大凡儒商,都把儒家的内在价值理念融入商业活动,讲求见利思义、忠信不欺、兼济天下。今天看来,这些价值理念仍不过时,仍然是企业家应该秉持的道德操守。首先要讲诚信。从过去到今天,从国内到国外,从传统企业到现代企业,诚信都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生命线。现在为解决企业资金难题,政府在推进银企对接、贷款贴息、争取银行授信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银行也有放贷规模,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企业仍然贷款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信誉差、银行信不过。企业要发展,诚信是最大的“本钱”。只要企业家秉承诚信为本,以不变的诚信应对多变的市场,就一定能够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信赖。企业家一定要把诚信作为最宝贵的资源来珍惜,当作最重要的形象来塑造。其次要讲道德。生产经营与道德的结合才能使一个企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企业。当企业丢弃了道德和良知,以损害消费者生命和健康为代价去追求利润时,最终的结果是走向反面。去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不仅损害了数以万计婴儿的生命健康,而且使一个几万人的知名企业一夜之间毁掉,导致了整个牛奶行业的信任危机。商业伦理缺失的危害,教训惨痛。我们的企业一定要把商业伦理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 “底线”,任何时候都要对消费者负责,对职工负责,对社会负责,这才是真正的对自己负责。决不能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决不能为一己私利去干危害消费者和社会的事情。三是要讲责任。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好的企业和一个伟大的企业的区别在于,好的企业可以向社会提供好的服务和好的产品,而伟大的企业不仅能够提供好的服务和产品,更重要的是能够向社会尽到企业的公民责任。”一般来讲,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吸纳就业,就算尽了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但从更高要求上讲,企业家应该把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起来,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倾力回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把几百亿美元资产全部捐给慈善事业,追求的是创造财富的过程和人生价值的升华。在当前发展困难较多、就业压力较大的特殊时期,企业更需要强化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地为政府分忧,在保稳定保就业上尽到责任和义务,尽可能地做到限产不停产、停产不裁员,不把职工推向社会。希望全市的企业家们,始终保持知难勇进的精神状态、永不懈怠的创业激情、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为推进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做出新的贡献。
#p#副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