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王书平从小立志摆脱贫困窘境,长大后立志振兴农业造福农民。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他,自创办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来,从门市推销到如今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龙头企业领头人,将山东省倒数第一的企业打造成为现在的全国十强,其中油料作物种子全国第一、花生种子世界第一,使中国种业在强手如林的世界种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推广的良种每年为农民增收、增加社会效益达80亿元。企业凭着过硬的产品质量、优秀的经营业绩、和谐健康的劳动关系以及不断回报社会的拳拳爱心取得了众多成绩。王书平先后获得“济宁市民建优秀会员”、“嘉祥县劳动模范”、“济宁市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中国农业品牌十大创新人物”、“2011年中国农经产品十大领军人物”等荣誉,并获得2012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选为济宁市第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2013年2月1日,随着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闭幕,王书平光荣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艰苦创业勤为本,十年一剑铸辉煌
王书平和许许多农民的儿子一样,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母在田间劳作。他饱尝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也遭遇过假种子使收成锐减给生活带来的窘迫。常年与泥土打交道的王书平,深知良种是希望田野中的希望,他想在这条道路上找到人生的突破口。2001年9月,王书平注册成立东风农科所,业务由此前单一的良种经销转型为良种试验示范、生产经营的规范化运营体系。2004年9月他又注册了“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定性为以大豆、棉花、小麦、花生种子为主导生产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十年磨一剑。这一剑让王书平在中国种业发展史上,划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深深印记;现在的圣丰种业拥有52万亩全国第一的良种繁育面积,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豆、花生、棉花、小麦等油料作物种子全国销售量第一,是全国率先实行油料作物种子精准营销的企业,全国油料作物种子唯一中国驰名商标,花生生物育种技术世界领先。
随着事业的如日中天,王书平在中国种业的地位也变得举足轻重,他先后担任中国农业推广协会副会长兼油料作物分会会长、中国老科协农业分会副会长、中国农技协大豆委员会副理事长,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十多项国家级荣誉。这么多的光环照耀在王书平这个农民企业家身上,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人们说,这是他拼搏的硕果、智慧的结晶、奉献的回报。王书平说,这都是难出来的、干出来的、拼出来的、大家伙帮出来的。
在巨大的荣誉面前,王书平显得十分淡定。他说,你把事做好了,奉献社会才能获得荣誉。荣誉多一分,姿态低三分。一开始创业挣钱,是为了养家糊口。一旦你有了几个亿,就会觉得只有更多地回报社会,人活得才有意义。
企业文化聚人才,科技力量促跨越
“圣丰种业步子迈得稳健,很重要的一条是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王书平深有体会地说。作为一名企业负责人,我深知对待员工有情有义,员工才会和我一起同心同德。这种“情义”不光是要说要做,更要形成一种企业文化。走进圣丰种业总部的大门,喷水池中央,矗立着一块他亲手书写的巨石,正面镌刻有“石在”二字,背面则是“厚德载物”。“石在”意为实在,而石在的背后则要厚道,唯有厚德方能载物。他要求圣丰人做人做事实实在在、成己达人;对目标的追求稳健如磐、笃信如石。企业的“石在”所表现的是一种宽容厚纳、和合共济、诚实守信的精神,为“成发于心之纯,信践于行之真”的动力源泉。在这种企业文化的引领下,企业口号是:“走进圣丰·幸福一生”。就是要让员工有好的晋升通道;给员工同地区同行业一流的薪酬待遇。这种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理念,目的就是为圣丰的员工营造一种好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圣丰工作时感觉到幸福。
为引进高端人才、用科技力量助推跨越腾飞,王书平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大豆种业院士工作站。他与原南农大校长、中国工程院盖钧镒院士为首席专家的科研团队、山农大科研团队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食宿免费等一切便利条件,实行成果共享。另聘请40余位国内知名育种、栽培专家为技术顾问,加之圣丰种业科研中心的博士、硕士150余人,他们这支顶尖、庞大的科研团队,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科技部等国家级项目和重大课题以及省市科技攻关项目,“通过深化科技强企、人才兴企、合作建企的思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圣丰种业必会成为中国民族种业的领跑者。”王书平对此信心十足。
创新发展无止境,致富思源同心行
利国惠民是王书平追求的终极目标,他说,我们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农业大国,培植优质种业是咱们的优势,前些年国内用的种子大部分是从外国进口的,市场让人家占了,钱让他们赚了,更重要的是别人控制了我们农业发展的源头,这很危险。今后,我们不仅要把市场夺回来,还要占领海外市场,把获取的巨大利润,惠及自己的农民兄弟。王书平现在兼营的“自有家庭农场”,就是实际行动之一。他把300亩土地作为一个农场分包括一个家庭,形成300亩土地规模,国家每亩补给260元,公司每亩再补贴200元,集约化采购管理每轩降低成本约200元,圣丰负责“家庭自有农场”产品的购销。正常情况下,一个“自有家庭农场”收入20万元左右,即使颗粒不收,圣丰种业仍付给7万元。王书平算了一笔账,一个家庭出去打工。两个人一年收入也就是5万元。同是,他还要为“自有家庭农场”成员办理“五险”,不仅让他们富裕,还彻底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在国内是个创举。
2013年第一次参加全国人代会,他就提了多条有关农业发展的建议。“作为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人大代表,我关注最多的还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他特别关注现代农业发展中“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首次出现‘家庭农场’的概念,这非常符合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实际。”来京参加两会前,王书平对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关于加快家庭农场发展的建议》。在3月5日的《农民日报》头版专访中王书平说,伴随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兴起,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条件日趋成熟,家庭农场已是大势所趋。 “由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模糊和农民的惜地意识,许多农户不愿长期出租土地,致使家庭农场难以稳定地保持足够的经营规模。”王书平调研发现,由于缺少资金、融资难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能力不足,标准化、商品化与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加上土地流转不规范引发的隐忧等问题,成为家庭农场模式推广与发展的制约因素。针对以上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问题,王书平建议:一是尽快建立注册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家庭农场逐步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二是制定扶持“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化联盟的优惠政策。三是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
王书平常说,最初企业小的时候,我就是想挣点钱,养家糊口,后来企业发展大了,想得是奉献,感觉只有奉献才有意义。他在创新“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回报农民的同时,企业先后资助了28名贫困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就业的,就到公司就职,并在山东农业大学设立了圣丰奖学金。先后安置了62名下岗职工,捐资建设希望小学及王庙小学、荒山绿化、资助贫困大学生、资助关心孤寡老人、修路建桥、支援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款捐物共计530多万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