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中区金融办围绕实施“双城同建”、打造“四心两区”产业格局,大力发展现代城市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业,努力为全区科学跨越发展做贡献,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批金融保险、证券担保、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相继在市中区落地生根,金融对济宁市中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济宁市中区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金融生态区”、连续两年被评为“济宁市A级金融生态区”,并荣获山东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模范奖,济宁市中区金融办主任邵华向记者介绍了济宁市中区金融办优化金融环境、助推跨越发展的经验做法。
认识到位 优先发展金融产业
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高附加值、高贡献率、高成长性的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把金融业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2008年10月18日,济宁市中区正式设立了金融工作办公室,由此,拉开了中区加快发展金融业的序幕。据济宁市中区金融办主任邵华介绍,济宁市中区金融办成立初期,没有办公地点、缺少经费、没有交通工具,只能克服重重困难提着公文包开展工作。中区金融办以优化金融环境、加强协调服务为突破口,充分发挥综合、协调、指导、服务职能,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利用中区的区位、资源、产业、环境、政策、人文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引进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管,认真开展担保公司规范整顿,使中区的金融产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济宁市中区金融机构已发展到55家,其中:银行6家、保险公司29家、证券期货公司3家、小贷公司2家、融资性担保公司15家。2011年市中区金融机构共上缴税金8523.78万元,增长36%;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315.22万元,增长32%,占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的5.19%。今年1至6月份,市中区金融机构上缴税金4984万元,实现地方财力3693万元,占全区地方财力的5.07%。
筑巢引凤 推动金融产业发展
金融招商实现大突破。据济宁市中区金融办主任邵华介绍,近几来,济宁市中区金融办积极开展金融招商,多次登门拜访渤海银行、华夏银行、济宁银行、招商证券、信诚保险、百年人寿等银行和保险公司,邀请他们来济宁中区设立分支机构。与此同时,中区金融办加强与省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企业总部的联系,争取其在机构建设上向济宁中区倾斜。2011年,济宁市中区金融办完成招商引资1.04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4%。今年上半年已引进落地项目3个,完成招商引资10735万元,完成年任务的107.35%。经过艰难谈判和协调,实现了青岛招行在中区的顺利落户;为济宁商业银行更名济宁银行后加速扩张,解决了济宁银行解放路支行办公地点问题;为山东圣泰农村合作银行改组山东圣泰农村商业银行落实建设用地、制订支持农商行发展意见和帮扶化解不良贷款处置方案等。
规范整顿担保公司。济宁市中区金融办从2010年7月至2011年3月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融资性担保公司规范整顿工作。通过规范整顿,中区担保公司由18多家缩减为11家,但注册资金由原来的5.25亿元扩大到7.43亿元。2011年底又有4家融资性担保公司获省金融办批准设立,并于今年初取得了省金融办颁发融资性担保经营许可证。目前市中区融资性担保公司已达15家,占全市担保公司总数的32%。全区15家担保公司今年新增担保贷款4.2亿元,6月底在保责任余额11.1亿元。
规范运行小额贷款公司。2009年中区被确立为全市第一批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区。济宁市中区新德蓝小额贷款公司开业运营,成为市中区第一家开业运营的小额贷款公司,开业以来累计发放贷款3亿多元。世通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市中区第二家小额贷款公司于4月26日正式运营,截至今年6月底贷款余额达4224万元。第三家小额贷款公司也已上报省金融办。
统筹规划 打造金融产业带
科学规划,加强宣传,着力打造红星路金融产业带暨鲁南鲁西南地区金融中心,是济宁市中区区委、区政府的战略意图,更是济宁市中区金融办工作的重点。
红星路两侧金融业发达,银行聚集,金融相关机构众多,是济宁市金融企业的聚集区和金融中心区,具备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条件。济宁市中区金融办主任邵华表示,济宁市中区金融办积极将红星路金融产业带的发展由自然演进向政府推动发展,今年以来着手对红星路金融产业带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收集有关资料,起草了《济宁红星路金融产业带规划建设》(初稿),多次到区规划局座谈探讨红星路金融产业带规划建设方案,已形成鲁南鲁西南地区金融中心有数据、有分析、有建议的调研报告。在红星路、火车站布设了多块墙体广告和站牌广告,加大对红星路金融产业带和鲁南鲁西南地区金融中心的宣传推介力度,宣传中区扎实的金融产业基础、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努力营造发展金融的良好氛围。
济宁市中区金融办有机地把统筹的方法引入工作机制,确保提高各项工作效率。在队伍建设上,坚持引进、遴选高学历的专业高端人才,伴以经常化、制度化的政治、政策、时事学习,全体人员加快适应金融业发展趋势,适应宏观经济形势,自觉融入和驾驭不断显现的绿色金融、高端金融、普惠金融、外向金融的蓬勃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金融开放体系和优化金融布局体系,做到学金融、懂金融、服务金融、发展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