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家老字号的身后,都有一部荣誉史,也伴有一部辛酸史。就连挑剔的慈禧太后都惊叹“京省驰名,味压江南”的玉堂酱园,在历史的长河里,也曾经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
三个人的三百年
生生不息的运河滋养着不老的玉堂,记者在挖掘玉堂酱园历史传奇中,发现了三位不同年代的玉堂掌门人,对这个三百岁的老字号有着不得不说的贡献。这三个人中,却不包括玉堂的创始人苏州人戴氏,而是在玉堂沉浮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给玉堂带来新生的三个人:梁圣铭、孙静峰、何景春。
1783年,玉堂聘请了一个总经理,就是梁圣铭。梁圣铭是18岁进玉堂的伙计,精明干练有魄力。为了创制红方腐乳,他让一名精明的店员装成哑巴,去苏州潘万成酱园当学徒,用一年的时间偷学了制作腐乳的全部技术,生产出了味出江南又味压江南的红方腐乳。
在梁圣铭的苦心经营下,玉堂由一个小小的店铺作坊发展成为济宁独一无二的字号。
梁圣铭病逝后,玉堂经营出现了困难。一直到上个世纪初,孙静峰的出现,才把玉堂从泥潭中拽出来。
三个掌门人中,如果说梁圣铭和孙静峰把玉堂铸造成老字号的话,玉堂现在的掌门人何景春则是让玉堂起死回生的关键人物。
传统酱菜救了玉堂
玉堂三百年的发展历史中,虽然中间也出现过艰难的经历,但没有一次能够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相比,“当时玉堂被宣判‘死刑’——可以破产了。”玉堂现在的掌门人何景春告诉记者。
计划粮没有了,政策贷款不给了,税制改革没优惠了,啤酒厂下马了,断奶后的玉堂趴下了。
“我不能当三百年老字号的罪人,玉堂不能毁在我手里。”临危受命的何景春暗暗在心里给自己鼓劲。从处置7000万元银行呆账开始,产业瘦身,给职工“洗脑”,本本分分发展自己的传统酱菜,老字号救了玉堂的“命”,产品出来后获得了消费者的再次认可,企业也慢慢开始恢复元气。
黄瓜进货要“选美”
每个老字号后面都有自己的“传家宝”——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记者在玉堂采访发现,玉堂的“传家宝”就是院子里3000多口腌制咸菜的大缸。
今年60多岁的玉堂老工程师曹执枢,告诉了记者几个腌制酱菜的绝招。为了保证玉堂酱菜色香味俱全,玉堂进货要“选美”。比如进黄瓜,不是任何黄瓜都能进厂,只要济宁近郊三个乡镇的黄瓜,黄瓜要求两头一样粗,每500克12-14根。企业只在初夏季节收购,黄瓜要顶花带刺,当天采摘当天收。
这只是选料,酱菜制作大多数品种仅腌制时间就得七八个月,所用的甜面酱必须是太阳底下自然发酵的,否则腌制不出正宗的玉堂酱菜。
他让记者转告消费者,按照玉堂工艺生产的酱菜,对人体有保健作用。而一些小商贩制作的酱菜,由于腌制时间不够,往往会出现亚硝酸盐过高等现象,这种酱菜对人体有害,再便宜也不能吃。
解放前玉堂酱园已经在京省地区驰名。 左庆 摄
3000多口大缸,是玉堂的“传家宝”。 左庆 摄
新闻链接:
玉堂酱园的由来
玉堂酱园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是姑苏人戴玉堂在济宁开的一家酱菜铺子。1783年,济宁富商冷长连和官吏孙玉庭将玉堂买了下来,定名“姑苏玉堂”,又名玉堂酱园。后来,冷氏退出,由官宦世家孙家独家经营。
由于玉堂酱园注重质量和口味,生产的酱菜、酒类南北风味兼有,十分畅销。慈禧太后品尝后称赞:“京省驰名、味压江南!”并命玉堂把酱菜当贡品,从此玉堂酱园在京城及大江南北名声大振。
传承人语录
★历代玉堂东家坚守的“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店训,是玉堂最宝贵的财富。
★老字号成败全在一个“老”字,成在口碑效应,败在墨守成规。
★老字号的力量是“老”,老在传承,老在精神,老在文化,老在历史;老字号的命脉又在“新”,新在传承中创造。
★玉堂的咸菜比肉贵,贵在玉堂至今沿用了300年前的古方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