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姚树信——昔日远近闻名的“家具大王”;今天,他是声誉全国的制砚大师。
在过去的十年间,身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为弘扬中国砚文化呕心沥血,终使历经苍桑湮没千年、曾于唐代跻身“四大名砚”之列的徐公砚重振声名,大放异彩。姚树信现为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工商联常委,济宁市工商联副会长,兖州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徐公砚联合开发公司董事长。
自古齐鲁,地灵人杰。
于是乎,生长在齐鲁大地的人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历史和时代使他们在许多方面得天独厚。孔孟故乡,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把齐鲁的“地灵”装扮得愈显厚重而迷人。然而,正因为如此,这种得天独厚也给他们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从传统上讲,他们没有理由辱没先辈先贤,他们光应该继往开来“发扬光大”;依现实来说,他们更知道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才是立与这个伟大变革时代的不二选择。
姚树信,便是生活在这一方热土上的优秀民营企业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采访姚树信,虽然记者事先也查阅过大量的有关姚事迹的材料和报道,但却没有想到,生活中的他,竟是如此热情爽朗,谈吐儒雅而谦和,俨然是位饱学之士。
诚然,悠悠华夏五千年文明,儒家文化远远流长,赋予了这里极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使这里得天独厚,令人惊羡,于是高明而睿智的徐公砚开发者们更是深得其韵,他们别具匠心,把自己定位为“艺术品赏和收藏”,可谓独秀天下,一骑绝尘,此乃天造地设,名副其实。徐公砚,自然天成,石纹纵横,层层有致,变幻神奇;或断崖峭壁,或叠嶂成岩,有沂蒙之风骨,留怀古之幽情,难怪著名书法家孟蒙赋诗赞曰:“沂地奇石藏南川,琢砚润墨不畏寒。徐生偶得是天助,长安殿试列榜前。历经沧海几变迁,瑰宝湮没逾千年。独具匠心姚树信,重现自然惊世间。”
砚虽为石,石亦有心。在孔孟故里,知书达礼的主人送给尊贵客人的礼品,就是一方徐公砚,同时讲一段沧海桑田的故事:徐公砚周边为什么有美丽的石纹?原来沂蒙山区原来是一片大海,后在地壳运动中上升成为丘陵,但石仍在地下水的浸泡之中。软者化为泥土,硬者留传下来。
人世沧桑,何以渡之?
——作者手记
引子
唐代,有举子徐晦赴京应试,路经沂地,偶得奇石数片,试磨成砚。在京会考,恰遇天寒,众举子砚墨凝冰而不得书,唯徐晦砚墨如油,满腹经纶,跃然纸上,得进士及第,官至礼部尚书。休官后,因不忘得砚之恩,定居于得砚之地。该地遂名徐公店,其砚亦名徐公砚。
上篇
挑灯看剑,吹角连营
英雄清醒不沉醉
姚树信——昔日远近闻名的“家具大王”;今天,他是声誉全国的制砚大师。在过去的十年间,身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为弘扬中国砚文化呕心沥血,终使历经苍桑湮没千年、曾于唐代跻身“四大名砚”之列的徐公砚重振声名,大放异彩。姚树信现为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工商联常委,济宁市工商联副会长,兖州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徐公砚联合开发公司董事长。
当改革创新的先锋
在兖州,姚树信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拿到执照的个体户。
几年后,他又率先在兖州创办了新艺家具厂,他把美学思维运用于家具工艺之中,以“美、新、诚”三字打天下,从而使产品在那个还尚处于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就因其造型的美观和款式的新颖,使他赢得了在本地区占绝对优势的市场占有率,产品辐射到周边十几个县市。因而,他被人们称为“家具大王”。
1994年,中央统战部向全国民营企业家发出参与光彩事业的号召。于是,他和全省30多位民营企业家来到了最需要帮助的沂蒙山革命老区。
这儿正是当年徐公得砚之地。
于是,一个沉睡了千年的文化遗产和一个苦苦追寻的文化人邂逅了—— 徐公砚那天然卓尔不群的品质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你看,她们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有的像奇峰,有的像峭壁,有的像高原,有的像枯树。而更打动他的是徐公砚的不幸“遭遇”–辉煌于前,沉伦于后,埋没地下,世人不识。
扼腕叹息之余,他遂与当地政府、企业达成了联合开发徐公砚的共识。
做传承文明的使者
姚树信出生在山东兖州一个诗书仕宦之家,其曾祖清光绪年间官至江西提督。祖上留给他的遗产是几箱郑板桥、董其昌等名人的字画。受家庭的熏陶,6岁的他就开始学书习字。按照正常的逻辑,家学渊源的他也许最后会成为一名书法家。
但是,文革的一把大火烧毁了他的全部字画,还有一个少年的梦想。
然而,十几年的刻苦习练和耳濡目染却给了他无法磨灭的艺术修养。
在兖州城里,许多机关、厂矿的标语就出自他的笔下。后来,一些商店的橱窗也请他来设计、布置。尽管当时,姚树信就已是一家家具厂的老板,但他高瞻远瞩,仿佛已看到了广告业即将迎来的巨大商机,随之又成立了一家装饰广告公司,其远见卓识无疑为他日后成就为当地广告界的领军人物奠定了基础。
事业上的成功尽管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是他认为,无论是做家具还是广告设计、制作本身,它对艺术的承载空间始终是有限的。
姚树信放眼四望,开始了寻找新的载体。
姚树信有商人的头脑,更有文化人的精神世界。徐公砚传奇般的历史,使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他再也割舍不下,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姚树信与“石”结缘,义无返顾地踏上了收集、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和宣传徐公砚的漫漫征途。
[NextPage]
情系徐公砚
在姚树信的徐公砚展厅内,每每有观者看到眼前陈列着的几百余方形态各异的石砚精品,都无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姚树信精心设计的良苦用心。
徐公砚属玄武岩,产于地下岩层与风化层之间的夹层中,由亿万年风化水蚀所至。观其砚有蟹青、茶褐、橘红、墨黑等颜色,石色深透而不艳,纹理丰实且交错,硬度适宜,质嫩理细,温良如玉,扣之清脆,扪之柔润。砚类品种众多:一是自然型砚,有的砚石像悬崖峭壁,在石上开塘,似高山天池;有的砚石山头林立,且沟渠像翘首远望。二是砚铭砚,将书法艺术与砚雕艺术融为一体。三是雕刻意境砚,如一方刻有一盘旋巨龙的砚石上,龙口与纹理相衔接,观之如龙吐天浆;在另一方酷似枯树的砚石上,雕刻出枯木新枝,在树叶上,刻一蝉,栩栩如生,增加此砚的意境。置身徐公砚展厅,使人有如畅游在浩瀚的文化海洋里。看罢徐公砚,挹头环顾四周,满壁都是赞美徐公砚的名家题词。既有舒同题写的“美哉徐公”,也有欧阳中石题写的“积蕴天然”,沈鹏赞其曰“切磋琢磨,返朴归真”,王光英、李铎更赞其为“徐公宝砚”云云,砚与书画相映成辉,而相得益彰。
徐公砚的声名大振绝非偶然。
据说,徐公砚和广东的端石、安徽的歙石、甘肃的洮河石,早在唐代开始就已用来做砚,唐宋年间流行一时,号称“四大名砚”,大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苏轼都使用过徐公砚。后因徐公砚产地偏僻,交通闭塞,砚石又深埋于地下深层,不易发现和开采而于宋代之后产量日渐萎缩,直至失传,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千多年,而又真正使其重新焕发出神采、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正是姚树信。
姚树信眼中的徐公砚
徐公砚为什么“砚色”天下重?姚树信为她注入了什么魔力?
姚树信说,一方好的徐公砚,需看六个方面。一看砚质,二看砚工,三看砚品,四看砚纹,五看砚铭,六看砚饰。并不是什么样的石头都可以用来做砚。日本是个山国,但是却没有砚材。中国如此之大,适合做砚材的也不过二十几种石头,而这些砚石,皆是随人的意愿进行分割切片加工而成,可以一式多方复制。所以它们以雕工为主,难见自然之姿。而徐公砚每块都是天然成型、独一无二的,大小厚薄都不一样,薄的仅一、二厘米,厚的有二、三十厘米,大的可达两米左右,小的也就几厘米。砚石经几万年地下水的冲刷所形成的优美纹理,是徐公砚不可重复再现的自然边饰。这种边痕是万万不能动的,动了就生遗憾,琢徐公石为砚,人工只能作用于自然基础之上,自然天成,因此,徐公砚被书法艺术界誉为“中国自然第一砚”。
姚树信的几个精品就充分体现了徐公砚的这种风格。2001年,他们开采出的一块多年未见过的砚石,不但周围有美丽的纹理,而且上面山头林立,中间是一些沟渠。他们决定不做其它任何加工,只在上面开一个砚塘。成型后观之犹如群山环抱一汪天池。另一方叫作“龙吐砚”的则表现了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结合:一尺见方的黑石,中有一股黄色花纹,忽远忽近地缭绕着。经过创意,他们在上面刻一盘旋巨龙,龙口与纹理相衔接,观之如龙吐天浆。
人们在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时,不禁更赞叹姚树信诗意创作的匠心独具。2001年,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在北京举行展销会,一位日本客商慕名要高价收购姚树信创作收藏的几方罕见的徐公砚,被其婉言谢绝。他说,这几方砚都是稀世珍品,出多少钱也不能卖。
下篇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好 汉 更 添 当 年 勇
翻开社会发展史,从原始人的钻木取火、结绳记事到今天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从瓦特兄弟蒸汽机的发明到今日的载人航空飞船升入太空,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今天的克隆技术,无不验证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与日新月异。拿砚来说,从新石器后期的孕育到汉晋时期的成长,历经唐宋年代的发展,到明清朝代的繁荣,近百年来随着书画工具的变革,硬笔的广泛利用,砚的实用性逐步淡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让中国砚文化更灿烂
2001年11月姚树信应南京大学和江苏省书法家协会邀请,在南大艺术中心作了题为“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讲演。阐述了中国砚文化的发展史、全国名砚的产地和特色、砚的鉴赏和收藏以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和发展前景。其中姚树信讲到:古有砚工李少微被南唐后主李景封为砚务官,执掌朝廷用砚的制作。今有歙县歙砚厂厂长杨辉当上了黟县县委书记,使该县的文房四宝文化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自己做为一介草民,也因为开发徐公砚,在全国首例被提为省政协委员、兖州市政协副主席。在讲座上,姚树信即兴讲了一个小故事:古代“铡美案”包公出场两旁站着王朝、马汉,一个托印、一个托砚,因为唐宋年间以文取仕,砚是身份和权利的象征。现在,香港议政大厅陈设着广东省人民政府为庆祝香港回归而赠送的,由制砚大师黎铿精心设计制作的巨型龙砚。时代不同了,砚的意义就有了不同的变化。在此次讲演中,他还提到了古砚和名人砚,一方出土的唐代石砚可谓一级文物,堪称国宝。现如今人们在故宫博物馆看到的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老舍、巴金用过的砚台,联想到用它所书写出的不朽之作,就会肃然起敬。鲜活的事例,引起了大学生们对砚文化的浓厚兴趣,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NextPage]
山东是出圣贤的地方,因此,与时俱进的山东人总有一种文化的负重感。而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姚树信在从事徐公砚的开发这样一项中华传统文化事业时,有时表现出来的竟像大成至圣先师那般沉重。这不仅体现在他每年都要从个人腰包掏出数百万元投入这项事业中而回报甚微,也不仅仅表现在堂堂市政协副主席、全国闻名的制砚大家,至今没有一个象样的坐骑,没有一间象样的办公室。
几年来,他周游全国,奔走呼号,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尽管事实上,他知道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人们不要说用毛笔写字,连用钢笔都越来越少了,直接在电脑上打字。对此,就有人问他,你的砚是给人看的还是给人用的?现在有墨汁,也用不着磨墨了,甚至不用砚用盘子不也可以吗?姚树信回答得很干脆,一个盘子和一方砚台放在书案上的感觉和品味是一样的吗?
姚树信坚持认为,我们还应该看到另外一点,就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喜欢收藏,能够收藏的人越来越多了。有人连石头都收藏,何况文化品味更高的砚呢。过去有句话:“终日相伴唯石砚,一生可乐莫如石。”这种人固然不多,但“金石长不朽,书画自延年”自有一分哲理。有些人甚至不懂书画,但也喜欢砚台。
至今,仍使姚树信记忆犹新的是,1996年11月他随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赴日本的一次访问。姚树信随团在日本先后考察了大孤、京都、奈良、神户、名古屋、东京等地的文房四宝市场,在姚的印象中他们的文房四宝店比中国还多、还大,且有一定的人群在练习书法。
访日期间,姚树信还不失时机地向日本客商宣传徐公砚的艺术内涵,使众多日本文房四宝商对徐公砚自然天成的造型、古朴典雅的风格甚感兴趣,并达成了多项订货意向。姚树信此次赴日,无疑为徐公砚走出国门打入日本市场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先河。
和谐打造名砚品牌
姚树信认识到在当今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只有遵循“适者生存”的规律,适应市场需求,才是制砚行业发展的关键。现在,砚的实用性降低了,粗制滥造、缺乏艺术水平的砚已没有了市场,但对砚的艺术品赏和收藏却不断升温,做为人情交往中高品味纪念品的需求量很是乐观。为此姚树信调整了砚的生产方向,提高砚的艺术品味,首先做到精选砚材,逐块进行推敲琢磨,精心设计,因材施艺,突出材质的天然韵味:在继承传统技术技法的基础上,透雕与浮雕相结合,崇尚写真,追求意境,抒发情意,粗细逼真。古树蝉砚、卧牛砚、九龟荷叶砚、中华龙砚一件件精品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畅销产品。
过去徐公砚的名砚甚少。近年来,姚树信借鉴宋明以来将文字镌刻在砚石上,形成书法与砚艺术相结合的格式,进行探索。有的徐公砚石,可从中震开,一分为二,下为砚池,问为砚盖,将砚盖磨平,成为镌刻砚铭的绝佳位置。姚树信将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献之的中秋贴、欧阳询、米芾、赵孟、颜真卿的经典书法名作,吴昌硕、于右任、郭沫若的书法诗词,现代书法大师启功、刘炳森、欧阳中石对徐公砚的题词,经精心构思,镌刻于砚面的适当位置;在刀法的运用上,力求做到笔划的顿挫、轻重、转折,充分体现书法的笔意和精神。其行、草、篆、楷再着色于石绿,将铭刻的印章,涂以朱红,呈现于墨黑的砚面上相映生辉,大大提高了砚的艺术效果。尤其在经亿万年水蚀风化而成、并具有奇异边缘的石函砚上,刻以甲骨、钟鼎等古文字,酷似一方历经沧桑而成的残碑,盖于砚池之上,蓄墨可月余不涸,成为我国砚林中的一大特色。其中,两方力作曾分别评为全国名砚鉴评金奖。
盛誉之下 砚已远播
当年,姚树信带着重见天日的徐公砚“进京赴考”,参加全国名砚博览会。就像当年的徐晦科场成名一样,徐公砚在北京,在众多名砚中独占鳌头,得分居首,囊括“名砚博览会金奖”、“优秀作品奖”等殊荣。
姚树信携徐公砚先后参加了“首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历届“北京艺术博览会”和“中国文房四宝博览会”,并在中国美术馆、北京报国寺等多次举办“中国徐公砚精品展”。十年间,他把做家具、搞装饰盈得的几百万资金几乎都投入到徐公砚的开发、研制及宣传上,除20余次携砚进京参展外,还多次去上海、沈阳、西安、杭州、天津等地参加艺博会,一步步扩大徐公砚影响,他以不断地持续投入和艰辛的付出,终使徐公砚秀出砚林、独树一帜,以其自然之美,广受中外观者和书画家、收藏家的珍爱。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活动中,徐公砚被定为赠给老将军的纪念品;2000年10月,他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全国文房四宝艺博会,送展的“宝砚牌”徐公砚被评为“国家宝砚”,荣获“国之宝”证书,使湮没逾千年的徐公砚重又进入中国四大名砚行列;2003年11月在全国名砚鉴评中再次荣获“金奖”和“国之宝”证书……
石蕴天地气,砚铸诗画魂。姚树信就这样和谐打造着徐公砚的文化品牌,充满人文,充满灵气地走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