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商”的热议已有二十年之久,出版的著作有数十本、文章有数百篇之多,研讨会、讲习班不计其数,然而人们对“儒商”的认识却莫衷一是,往往偏于一己之见而未臻统一。之所以对儒商的问题会产生这样那样的争议,一个基本的原因,在于“什么是儒商”尚未有较为明确一致的认识。因此,我们应当科学地界定儒商的概念,具体地揭示儒商的特点,这样才能对儒商作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一、儒商概念的界定
在古代的典籍中,有儒士、儒医、儒将的提法,现尚未查到“儒商”的称谓。儒商的概念是后起的,最先用“儒商”一词的人现无可考。一般来说,这一名词的出现,最早是人们分析海外华人实业家的奋斗经历,用以揭示成功者的特征,并以此扩大为专门指称具有一定特征的商人、企业家的概念。也有人说,儒商的概念是从日本传入的,自从被誉为“日本近代企业之父”的涩泽荣一主张“《论语》加算盘”的经营管理的理念,这些用儒家伦理来经商办企业的人,就被称为“儒商”。
儒商虽是个新名词,但儒商群体却是早就存在的。在古代,“儒商”就是“用儒意而通积著之理”、“商名儒行”的商人;在现代,“儒商”就是“以儒经商”的商人、企业家。从字面上解释,“儒商”乃是“儒”和“商”的合成词。“儒商”之“商”显然是指商人,亦可泛指古今的工商“企业家”乃至“个体户”;“儒”指儒家传统,也就是孔孟之道。由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主流,在“儒商”概念中,以“儒”代指包括儒、法、佛、道、墨、兵、商等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可以对儒商下这样的定义,广义的“儒商”指的是具有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商人、企业家;狭义的“儒商”指的是以孔子倡导的儒家思想、理念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的商人、企业家。
二、儒商的四大特点
从上述对“儒商”的定义,具体分析古今儒商群体,我们可以得出“儒商”本质属性的四个规定性,即四个特点。
1、办营利企业
从职业分工来看,儒商是进行经营活动的人。在古代,他们往往从事着商品买卖,有着“商贾”的身份。在现代,他们必须是从事企业经营活动,有着“企业家”、“经营管理者”的身份。无论是工业、商业还是文化服务业等,也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个体经营,总而言之,其身份、主业必须是从事赢利的经营活动。
2、有知识能力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说:“有学问的企业家称‘儒商’”。儒商的魅力得益于事业的成功,而儒商成功的秘诀,在于他们有“知识”,是“以智经商”的商人、企业家。无论是在古代典籍中的陶朱公范蠡,还是在现代影视剧《乔家大院》中的乔致庸,儒商们都是那些懂谋略、善经营、能算计、有魄力,从而发家致富、事业有成的人。这些“知识”不一定是从书本上、学堂里学来的文化知识,而是实践知识,尤其是过去许多儒商人物家境贫寒,并没有上过多少年学,考取多么高的“学历”,大多是从学徒、从经商办企业的实践中打拼出来的。在现代,儒商中许多人接受过良好的学历教育,不仅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知识,而且了解相关的现代科技知识,有很深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分子气质。
3、讲经济道德
儒商更为本质的属性是道德性。儒商不仅“以智经商”,而且“以德经商”、“以义经商”。 他们将智慧与道德相交融,将做人之道与经营之道相统一,将企业发展和赢利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在经营原则上遵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商人职业道德观,诚实守信,依法经营,爱护员工,尊重顾客,回馈社会。
4、崇儒家文化
儒商的“以德经商”之“德”是儒家道德,“以智经商”之“智”是儒家之术。如前所述,从广义的儒商定义来看,儒商是“具有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企业家”,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蕴含了儒、法、佛、道、墨、兵、商等,所以,广义的“儒商”实际上还包括了道商、禅商、兵商等等,他们都是很值得探究却又未受重视的商人群体。但毕竟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且各家的思想在经济道德层面上有相通性,狭义的“儒商”指的是“以孔子倡导的儒家思想、理念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的企业家”。
以上四个特点,在儒商那里是共同存在、共同起作用的。若仅有单独一项,那这一项就会是瞎子摸到的大象的腿,或鼻子、身子和尾巴,大象的形象就不全面,同样,“儒商”之名也就不能成立。这四项规定性的集合,就是判定是否儒商的标准。
(作者系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