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盟天下儒商”活动的一大亮点,“会盟天下儒商”高峰论坛在兖州圣德国际大酒店举行。本次论坛现场将邀请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颜炳罡,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文化纵横》杂志执行主编高超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姚中秋等著名文化学者及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做主题演讲,各行业企业家负责人与到会学者精彩对话,现场论道儒商。
儒商精神当与时俱进
“儒商精神并不是一个封闭固化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内涵也在不断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高超群说。明清的商人、近代的企业家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追求和伦理规范。对于当代中国的企业家而言,儒商精神就是以德行驾驭财富,而不是被财富和欲望奴役。在他看来,做企业是一个道德完善的过程,除了做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好人,还要做一个有作为、积极进取的人;对于企业的经营来说,就是在企业的管理中,在加强企业的制度化、理性化管理的同时,注重伦理和文化的塑造,使之相辅相成;对于社会责任而言,应该自觉将企业建设成为一个有着优良风气的社区,并积极地关怀自己所在地方的公共事务。
现在我们常用“儒商”、“儒将”、“儒官”来形容一个人,那么,“儒”代表什么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认为,“儒”代表的是一种教养,使一个不懂礼仪规范的人变成知书达理,有修养的文化人,这就是“儒”。在他看来,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总是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当代世界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谓的“现代儒商精神”应具有道德优先的人格精神、“以财发身”的专一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互利共赢的合作精神以及心怀天下的全球意识。
“义”在心头,做君子型企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姚中秋告诉记者,儒商精神的核心就是一个“义”字,儒家思想的基本目标是养成君子,要成为君子型商人,就应具有君子的各种品质。商人就是与利打交道,《论语·里仁》里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用来讨论商人的品质最恰当。儒家思想并不反对人从事商业性活动,只是对商人提出了除了利,还要有义的要求,对儒商来说,应当用“义”字作为检测标准来自我反思,这种标准让商人扪心自问,在逐利过程中是否安心。
儒学乃经世济民之学,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都离不开儒学思想。那么,如何成为一名儒商?对此,颜炳罡认为,儒商分三个位阶,一是有文化的商人,二是有文化、有社会责任感的商人;三是以儒为魂,信奉儒家理念,有商业才干从事工商活动的人。义利合一,以义为先,仁智合一,以仁统智、德才合一,以德统才是成为儒商的必备品格。
激发企业家自觉道德追求
“企业家心中的‘仁义礼智信’没有被唤醒。这是导致业界重利轻义、欺诈消费等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姚中秋说。不论是企业家还是消费者,内心深处都渴望激发起企业家自觉的道德追求,用道德规范市场行为。对此,高超群也表示,践行儒商精神对于现代企业的经营行为而言,意义巨大。中国近代企业家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张謇的大生集体、荣氏家族、还是卢作孚的民生公司都在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得益于儒商精神。
此外,“会盟天下儒商”活动的到场专家均对本次活动予以高度评价。高超群说,在当代中国道德状况堪忧,民众对企业家阶层抱有较深成见的背景下,“会盟天下儒商”活动不仅能激发企业家自觉的道德追求,而且可以改善企业家的外部形象。让企业界、学术界通过这种交流探讨的模式,传播优秀的经验、理念。“‘会盟天下儒商’活动让大家共同的诉求拿出来共同探讨,让商家自觉认识到‘义’,然后主动学习研读儒家思想,并使其融入企业的行为规范,形成更为健全的商业模式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姚中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