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1979年进入商学院校门至今,学商业、教商业、做商业,前后34年,感觉自己经历了一个从不懂到懂,再回归到不懂的过程。我有三个不懂:(1)什么是商业?(2)怎么做商业?(3)如何教商业?我理解的学者是指做学问探索的人,是理性思考、实验、研究的人,是分析问题根源与本质的人,是寻找普遍真理的人;我理解的专家是指寻找解决方案与应对办法的人,是行家,是行业中的实干家,是带兵指挥打仗的人。
什么是商业?
30多年前我进杭州商学院读书的时候,对“商业”的理解很清楚,工业管生产,商业管流通。那时候我国流通,主要是指“商、粮、供”(注:商业、粮食、供销社,主要是日用消费品的供应)。如今,工商一体化、批零一体化、内外贸一体化、电商与店商一体化,“商业”这个概念越来越扩大,有时候甚至泛指一切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business”所指的也许就是广义的商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商学院(Business School)应该是广义的商业。
我以为商业的实质是“流通”。从流通视角来分析,广义的流通包括商品流通、货币流通、资本流通(商品、货币、人力资本等等);狭义的流通主要是指有形商品或产品的流通。
从实践视角来划分,“流通”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流通活动”,所有企业都在从事流通活动。二是指“流通产业”,专业从事流通活动。我国按照国际上通用的“三次产业分类法”,流通部门属于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国内商业、对外贸易、饮食业、物资供销社、仓储业。社会服务、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则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部门”。
狭义的“流通”,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第三产业中的“流通部门”以及住宿与餐饮业等服务部门。
值得注意的是:
(1)关于住宿与餐饮业的归类。在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行业分类中,住宿与餐饮业属于H类(宾馆和餐馆);在北美行业分类系统中,住宿与餐饮业属于72类(膳宿服务);在美国标准行业分类中,没有单独设立住宿与餐饮业类别,这是因为美国把这个行业也定义为“零售”,包含在G类(零售贸易)中。
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虽然区分了H类(批发和零售业)、I类(住宿和餐饮业)和F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但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时,则将住宿与餐饮业的营业数据作为“零售额”统计在内,所以,在我国实际上也把住宿与餐饮业视同“零售”。
(2)关于商贸业。包括批发贸易与零售贸易,国际贸易作为批发贸易也包含其中。需要说明的是:①这虽然是一个传统的产业,但是,通过现代化改造以后,很多传统业态已经转化为“现代服务业”,如便利店从传统的杂货店发展而来,如今与电商、通信、快递、金融、娱乐、公用事业、治安等各个方面建立了日益广泛的合作关系,已成为“服务产业”。②传统流通体系中以批发贸易为主导。在现代流通体系中,虽然批发贸易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如农产品的批发市场通过率仍然占流通总量的60-80%),但由于连锁组织与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品流通渠道变短,批零一体化已成趋势。③虽然强调内外贸一体化,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由于内外贸运作方式完全不同,所以,至今仍然是两个体系。实际上,国内批发贸易可以参照国际贸易规则实现规范发展。
怎么做商业?
纵观百年流通发展史,流通的现代化是一个技术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规制创新的过程,而且这四个方面具有一定前后连贯性,流通技术信息化、网络化、无线化;业态创新细分化、便利化、人性化;组织管理流程化、标准化、简单化;流通规制公平化、有序化、高效化,也是对现代流通的基本要求。
1. 流通技术。技术是现代流通的支撑,没有技术的现代化,就没有流通的现代化。起源于战争年代的后勤管理技术演变成为物流技术,这一技术与以电脑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技术相结合,构成了现代流通的两大核心技术。现代技术的应用水平直接决定了流通的现代化水平和营运效率,从而使古老的流通业成为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现代服务产业。流通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对流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如条码技术改变了流通管理模式,将流通从大类管理转变为单品管理,为精细化与智能化管理奠定了基础。通信技术改变了流通结算方式,宽带的普及与提速使信用卡的广泛而快捷的使用成为可能。互联网技术更是彻底改变了传统流通业的渠道模式,也改变着消费习惯。所以,现代流通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应该把信息技术手段在现代流通领域的应用作为一项基本内容,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流通技术手段及其应用方法。目前以业务流程与营运规则的信息化处理为主,未来建设要强调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电子营销、数据分析、商业设计与智能化管理四个方面。
2.业态创新。业态变革是推动现代流通发展得重要因素,业态发展得特征是:组合、分化、再组合。如百货公司是对传统商业的组合,但百货公司以后出现了专业店,这就是一种分化。超市出现以后分化出专业超市、便利店等。百货与超市相结合出现了大型综合超市、折扣店等。所有这些业态与其他服务业态相结合组成了购物中心。现代流通出现了多业态交叉发展、和平共存的格局,其结果是:没有任何一种业态可以独占独大。作为现代流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该让学生了解不同业态的发展变化以及特定的组织模式。如连锁组织、特许经营、委托管理等。
3.组织管理。现代流通以技术为支撑,固化了业务流程,实现了现代流通的标准化运作。这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进程:核心业务重组、管理业务整合、智能化管理。在核心业务重组阶段,商品管理系统、门店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是建设重点;在管理业务整合阶段,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也被纳入信息管理系统,消除了“信息孤岛”,实现了企业内外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在智能化管理阶段,数据仓库、商业智能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成为建设重点。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流通企业的业务管理基本实现了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与信息化管理,发展趋势是智能化管理,现代流通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应该把这些应用软件纳入建设范畴,一方面要让学生熟悉常用的系统,另一方面还必须引进或开发相应的教学管理系统,以适应实验教学管理的要求。
4.流通规制。规制是指政府以法律(法规、规章、解释)、文件(通知、意见、决定、函)等规范性文件,来实现流通的规范与制衡。规制的另一面是企业的“合规”。所以,流通规制不仅仅是政府管理流通的问题,更是企业依法经营的问题。目前许多大型流通企业都建立了“合规部门”,随着流通法规越来越健全,流通企业更需要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与专业人才。如在职能管理方面,有关产品质量(包括:食品安全、农产品安全、检验检疫)、卫生防疫、健康与安全(包括:劳工权益)、广告与价格、计量、竞争者利益和市场秩序、上游生产商权益、环境保护等。再如零售经营方面,有关零售商Vs生产商(供货商)——公平交易关系,零售商Vs消费者——消费者权益保护,零售商Vs商铺/专柜租赁者——连带责任关系,零售商Vs劳动者——商业道德与劳动者权益,零售商Vs自有品牌加工商、广告代理商、服务提供商等第三方合作者,零售商Vs市场及竞争者——竞争秩序及自由贸易等。
实际上,我国在立法与执法过程中都存在倾向性问题,即倾向性立法与倾向性执法。倾向性是否合理,要看具体情况。如对《消法》的倾向性立法是合情合理的。但针对市场竞争双方的规制,如《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也是一个完全偏向供应商的倾向性管理办法,就不尽合理。其执行过程也往往倾向于保护供应商的利益,甚至无视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实际情况,蛮狠无理地把零售商收取进场费视为“商业贿赂”。这真是——无法无天,天理难容!
但在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维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等,则常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宁可“狗逮耗子”(媒体曝光),也不主动查处。例如当今的某些百货公司,羊绒衫已经替代了羊毛衫,而且大有向山羊绒与貂绒的方向发展,那么多羊毛到哪里去了?到底有多少含绒量,天晓得!还有价格,一件很普通的羊绒衫,声称100%山羊绒,售价少则2、3千元,多则4、5千元,然后给顾客2.5折到3折,打折后的价格在500-1000元。百货公司的“原价”是怎么“制定”出来的?我坚信:这个原价大部分是虚无的、从来就没有销售记录,虽然不能断定他们在促销前悄悄提高原价,但至少这是一个不实的原价,挂出这样的原价,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价格欺诈”,有谁去检查这些百货公司的“原价”以及他们的促销行为?!工商、物价部门拿着纳税人支付的工资,都在干什么? 如果你们不作为、伪作为,将严重损害消费者的权益,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那么,这些监管人员、监管部门或监管机制就应该被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