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鼓吹乐民间鼓吹乐。
主要流传于吉林省辽源、四平、伊通、梨树、东丰、双辽、长春等地。从吉林鼓吹乐演奏曲目来看,多为元、明、请以来的杂剧、戏曲以及民间器乐曲曲牌,通过这个侧面也可以了解到它已有古老而悠久的历史传统。
演奏者有职业性的“鼓乐班”,或称“鼓乐房”、“鼓乐棚”,由一家或几家合办,受雇于人。半职业性的演奏者多为分散在农村的劳动者,平时劳动,有人雇用时便互相撺掇成班。其演奏除用于喜庆佳宴、祭祀奠礼、迎送礼宾外,主要用于民间婚、丧场合,它是当地民俗话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吉林鼓吹乐的演奏形式有“坐棚”和“行乐”两种。
“坐棚”又叫“坐堂”,即在举办婚丧人家门口所搭的席棚中演奏。其乐队编制一般为六人,喜事场合:管乐器有中、小唢呐、管(单管、双管)、大号、笙;打击乐器有堂鼓、小钹、细乐。丧事场合:管乐器只用大唢呐、大号;打击乐器有堂鼓、小钹、细乐、铜鼓(锣)。
“行乐”亦称“走吹”、“走路”,用于行进时的乐队组合形式,所用乐器只有唢呐、大号和小钹。
吉林鼓吹乐演奏的乐曲,主要分唢呐曲和笙管曲两大类。
各类乐曲的主要特点:
唢呐曲可分为汉吹曲、大牌子曲、杂曲(包括水曲和小牌子曲)三类。汉吹曲的曲目有《汉吹引子》、《钟鼓令》、《将军令》、《大骂玉郎》、《小骂玉郎》、《大讴天歌》、《小讴天歌》、《白云歌》、《五音歌》、《泰山景子》、《大佛调子》、《鸿雁落沙滩》等。
大牌子曲的曲目有《四来》、《雁儿落》、《一枝花》、《一条龙》、《哪吒令》、《降龙柱》、《大抱龙台》、《普天乐》、《大石榴花》、《上下楼》等。
杂曲多为传统民间器乐曲牌。曲目有《八条龙》、《花池》、《金连锁》、《万年欢》、《桂枝香》、《画眉序》、《四朝元》、《哭皇天》、《水龙吟》、《小鸿雁》、《大鸿雁》、《小开门》、《小十八拍》、《梢头》、《龙尾》、《工尺上》等。
笙管曲以管子为主奏乐器,基本上包括堂曲和牌子曲两类。堂曲多用于坐棚,牌子曲多用于行乐。曲目有《醉太平》、《堂头今》、《赞》、《鸳鸯拍》、《大佛升殿》、《大千佛手》、《小千佛手》、《八仙庆寿》、《庆神欢》、《金钱落地》、《桥头令》、《鬼扯腿》、《江河水》、《油葫芦》、《雁过南楼》等。
著名的民间艺人有孙继武、崔广林、张汉臣、刘玉山、吕坤、侯兴国、刘庆样、臧万甲等。
2、鲁西南鼓吹乐是民间鼓吹乐。
俗称“鼓乐”。山东鼓吹乐分布很广,几乎遍及全省,其中尤以流传于山东西南部菏泽、济宁地区的鼓吹乐,是山东鼓吹乐中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在我国享有“唢呐之乡”的盛誉。
据当地鼓吹艺人的回忆,有的已有十几代的家传技艺,仅从这一点来推算,鲁西南鼓吹乐的历史沿革至少可以将它追溯到三百多年以前。另外,根据鲁西南鼓吹乐(唢呐、锡笛主奏部分)经常演奏的曲目来看,有些是宋、元以来的杂剧曲牌,如《混江龙》、《滚绣球》等,大量的是明、清时期流传的小曲、牌子,如《山坡羊》、《锁南枝》、《驻云飞》、《一江风》、《朝天子》、《到春来》、《叠断桥》、《采茶儿》之类。因此鲁西南鼓吹乐有可能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在当地流传。
鲁西南的城镇乡村,到处都有职业或半职业的“鼓乐房”,它们多以家族或近亲搭班,平时以理发为业,遇到民问婚、丧、喜、庆等场合他们便被聘去演奏,往往数日不绝,是民间音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鲁西南鼓吹乐使用的乐器,主要是管乐器、打击乐器两类。管乐器有唢呐、笛子、笙、把攥子(只用于咔戏)、大号(俗称“老嗡”,目前很少使用)。打击乐器有小钹、梆子、钹子、云锣、小锣、乐鼓(也称“小墩鼓”)。如奏“咔戏”,则加用皮鼓、简板、中钹、大锣、小锣等。
鲁西南鼓吹乐乐队组合常见的有五种:一、用一唢呐(一般用中音唢呐)主奏的形式,民间称呼为“单大笛”。所用管乐器有唢呐、笛子、(笙(一至二人);打击乐器有小钹、云锣、汪锣、乐鼓。乐队人数一般为八人,是鲁西南鼓吹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演奏形式。二、用两支唢呐(用两支低音唢呐)演奏的形式民间称呼为“对大笛”。所用管乐器有低音唢呐(二人),打击乐器有小钹、云锣(或钹子)、铜鼓、乐鼓。乐队人数一般为六人。三、用锡笛(以锡制杆的海笛)主奏的形式或锡笛(以锡制杆的海笛)主奏的形式或锡笛、笙、笛合奏的形式,此编制为演奏大弦子戏曲牌的专用乐队。所用管乐器有锡笛、笛子、笙(二人);打击乐器只用小钗或梆子。乐队人数一般为五人。四、笙、笛合奏形式,此编制是用来演奏柳子戏曲牌或民间小曲的乐队。所用管乐器有笛、笙(二人);打击乐器仅用小釵。乐队人数一般为四人。五、卡戏乐队,所用管乐器有唢呐(兼奏把攥子)、笙(—至二人)、笛子;打击乐器有皮鼓、简板、小钗、小锣、大锣。乐队人数一般八至九人。
鲁西南鼓吹乐常用的调名有两个体系,一个是承袭原地方戏曲的演奏指法变换称呼为平调、越调、二八调、“下调、起调;另一个是民间鼓吹乐所用工尺谱演奏指法变换称呼六字调、尺字调、上字调、凡字调、五字调。
鲁西南鼓吹乐曲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其一,为一曲多变的灵活运用。普西南鼓吹乐一曲多奏所使用的手法主要有严格变奏、板腔式变奏、移调指法变卖二种。变化最丰富、最集中的是《开门》和《抬花轿》这两首乐曲。以民间器乐曲牌《开门》为例,可变化派生为《上字开门》、《尺字开门》、《凡字开门》、《六字开门》、《五字开门》、《大合套》、《风绞雪》、《婚礼曲》等十几首乐曲。以《抬花轿》曲牌为基础而形成的各种变体有《抬花轿》、《拜花堂》、《大笛二板》、《大笛锣》、《百鸟朝凤》、《快慢笛绞》等十几首乐曲。其二,鲁西南鼓吹乐富于特点的展开部分“穗子”。“穗子”在全曲是一个具有对比展开性的独立部分,它的持点是演奏上具有极大的即兴性,音型细碎,展开自由,旋律在环绕中心音不断变换游移时,伴随着丰富的节奏音型和多种演奏技巧,是显示民间演奏家卓越才华和高超演技的段落。
鲁西南鼓吹乐唢呐、锡笛常用的演奏技巧有花舌音、气控音、气拱音、滑音、打音、泛音、萧音、苦音等。
除由《开门》、《抬花轿》派生的乐曲外,还有唢呐曲《庆贺令》、《十样景》、《采茶歌》、《集贤宾》、《风阳歌绞八板》、《一枝花》、《一江风》、《越调步步娇》、《混江龙》等;锡笛笛《山坡羊》、《驻马亭》、《锁兰枝》、《驻云飞》、《罗罗》等;笛曲《双合凤》、《小笛曲》、《花香蜂婶舞》、《越调黄莺》、《风落松》、《喜新婚》、《步步高》等。
鲁西南鼓吹乐著名的演奏家有袁子文、魏永堂、和贯贤、张玉柏、牛云海、任同祥等。
3、冀中管乐民间鼓吹乐。
俗称“音乐会”、“吹歌会”。主要流传于冀中定县、徐水、安国、安平、博野等地,因擅长吹奏民间歌曲,故又有“河北吹歌”之称。仅据指定县子位村吹歌会负责人王成奎的回忆,已有六代的家传吹歌技艺。因此,河北吹歌在当地的流传历史,至少已有二百多年。
冀中管乐原有“北乐会” (也称“音乐会”)、 “南乐会”两种演奏形式。“北乐全”乐队编制八至十人,主奏乐器管子的管身较细,音量较小,发音柔和,演奏风格古朴端庄,速度缓慢,比较典雅。“南乐会”乐队编制往往在十人以上,主奏乐器管子的管身较粗,除一支管子为主管外,还配有多支付管,因此,吹奏起来,声音宏亮,旋律多变化,演奏风格活泼风趣,速度较快,比较热烈。近几十年来,“南乐会”逐少盛行,广为流传,成为冀中管乐的代表。
冀中管乐的演奏者全部是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农民,除农忙季节小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聚集起来演奏。特别是那些求知欲望强烈的青少年,无论男女,是学习和继承吹歌技艺最积极最努力的对象。除自娱外,有时也参加民间婚、丧、喜、庆的仪礼演奏(在本村演奏不受酬,被聘到外村演奏时则收酬劳)。特别是每年的灯节(正月十五)前后,更是吹歌会的活动高峰,各村吹歌会都要受聘到邻近的友好村庄夫“串村”,一路不停地演奏,乐队一进村则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冀中管乐队编制:“北乐会”管乐器有管子、曲笛、笙;拉弦乐器有龙头胡,打击乐器有鼓、小钹、三锣、铛铛。“南乐会”管乐器有管子(四至八人不等)、海笛(二至四人)、海椎(俗称“喇嘛号”,一至二人)、笙(四至六个高音笙);拉弦乐器有龙头胡、京二胡;弹弦乐器有秦琴(日前很少用),打击乐器存鼓(或板鼓、简板)、小钹、铛铛、手鼓、大铙、大钹。
冀中管乐是以管子主奏为其主要特点,由于管子的形制不同,而产生多种乐队组合形制。冀中管子有大管三种。常见的演奏形式有以大管、管、小管分别主奏;大管与小管对奏等多种。
冀中管乐乐曲结构主要有四种类型:其一,一个曲牌的变奏,往往变奏两次,速度由慢到快,技巧从简到繁,在高潮中结束乐曲。其二,曲牌联缀,各曲牌之间往往性格基本一致,无强烈并置对比感,处理原则同变奏体乐曲。其三,旋律段落与打击乐段落的交替联缀,形成较大型的吹打套曲。其四,在曲牌变奏或曲牌联缀的基础上,加有“穗子” (或称“碎子”)段落,以旋律即兴式的延伸发展、乐器演奏技巧的充分发挥,使乐曲达到高潮。
冀中管乐管子常用的演奏技巧有:颤音、滑音、垫音、溜音、双打音、上(下)跨五音、打跨五音、花舌音、齿音、涮音等。
冀中管乐代表性的乐曲有《放驴》、《小二番》、《大二番》、《万年欢》、《集贤宾》、《哈哈腔》、《双黄莺》、《豆叶黄》、《脱布衫》、《大扯不断》、《抱龙台》、《大绣鞋》、《小磨坊》、《斗鹌鹑》、《八仙庆寿》等。
著名的吹歌会组织有定县子位村吹歌会和徐水县迁民庄吹歌会。著名的演奏家有安平县的杨元亨;定县的王成奎、王利吉、徐水县的徐振远、杨德志等。
[NextPage]
4、山西八大套民间鼓吹乐。
因有八首大型套曲而得名,简称“八大套”,主要流传于山西省五台、定襄、忻县、原平、崞县等地。八大套的历史渊源未见有准确的记载,据老艺人回忆,至少在清初已在民间形成,二十世纪初,达到极盛阶段,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由于日寇的入侵,使该乐种受到严重摧残,不少乐谱(其中包括一部分有唱词的工尺谱)和有关文字资料散佚了,演奏也逐渐消沉下来。建国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对遗产的重视,八大套的音响才得以抢救和保存下来。
八大套多用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场合,由当地职业性的民间音乐组织“鼓房” (亦称“响打”、“鼓班”)进行演奏。春节期间,民间的高跷、跑车、旱船表演中,也常用八大套中的乐曲作伴奏。此外,农闲时亦自吹自打,自娱娱人。八大套亦曾被五台山青庙宗教音乐吸收,在禅门佛事赞偈仪式中演奏。
八大套是传统大型器乐套曲,每套由多首曲牌按固定顺序联缀演奏,往往以每套第一百曲牌的名称为该套曲的名称。如《扮妆台》套曲《扮妆台》、《柳摇金》、《到春来》、《到夏来》、《万年花》、《到冬来》、《月儿高》、《西方藏》、《到秋来》九首乐曲组成。其余七套名称为《青天歌》、《推轱辘》、《十二层楼》、《大骂渔郎》、《箴言》、《鹅郎》、《劝君杯》。八大套的曲调采源主要是民间器乐曲,另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五台山庙堂音乐和当地民间歌曲。
八大套的乐队编制,除《大骂渔郎》套用低音、高音两支唢呐领奏外,其余七套都是以管子(一至二人)主奏,共它吹管乐器有海笛、笛子、笙(二人);打击乐器有堂鼓、板鼓、大钹、小钹、大锣、小锣、云锣、梆子等。
八大变的曲目以本调、“k字调、凡字调指法占苍位,称“大三因”吹小曲、乱弹多用工字调;办丧事多用用调;小凡字调、梅花调极少用。
八大套套曲结构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一、全曲以慢、中、快序列性的速度贯穿,以速度进行的不同层次来安排套曲呈示、展开、结束的整体结构,加强各曲牌在联缀中音乐运动的逻辑性。二、各曲脾终止处(或尾声)往往以基本固定的旋律或锣鼓贯穿,除具有标明曲牌之间的结构划分外,可加强套曲旋律素材的统一性。三、套曲内各曲牌联缀在同宫系统调式体系内(仅《鹅郎》套例外)。
八大套管子演奏常用技法除颤音、滑音、打音、垫音、吐音外,花舌音、鼓音、箫音的应用是很有待点的。
演奏八大套近代有名的民间艺人有杜万重山及其子杜二、杜三;郭六及其子郭贵林还有刘二、王斗成、田玉喜等。
5、辽宁鼓吹乐是民间鼓吹乐。
辽宁鼓吹遍布于全省,但以辽南海战、牛庄、南台、鞍山以及沈阳等地最为盛行。
演奏者多为职业性的“鼓乐班”或“鼓乐房”,受雇于人。半职业性的吹鼓手,从事一部生产劳动。主要应用于民间婚、丧仪式。
辽宁鼓吹乐队编制一般为六人,管乐器有小唢呐(五人,丧事则改用两支大唢呐),打击乐器有堂鼓、小钹(亦称小钹、拔锅)、细乐(亦称乐子、吊铛子)、铜鼓(亦称疙瘩锣)。
辽宁鼓吹中的唢呐曲分为汉吹、大牌子曲、小牌子曲、水曲四类。
汉吹曲有《汉吹引子》、《大言情歌》、《小言情歌》、《大青天歌》、《小青天歌》、《黄莺》、《靠山调子》、《四调子》、《钟鼓乐》、《金沙摊》、 《金字经》、《南正宫》等。
大牌子曲有《四来》、《雁儿落》、《一枝花》、《鹧鸪》、《四破》、《三风》、《大二番》、《将军令》、《一枝梅》、《小麦子》等。
小牌子曲有《柳青娘》、《海青歌》、《老八板》、《小开门》、《一江风》、《祭枪》、《太平调》、《工尺上》、《得胜令》、《哭皇天》等。
水曲有《八条龙》、《金铃锁》、《百鸟朗凤》、《曲调子》、 《太平春》、 《桂枝香》、《老关调》、《梁州》、《大游湖》、《滦州》等。
辽宁鼓吹乐的旋律除民间的加花手法外,擅用借字转调的方法。借字是在—个曲牌的反复变奏中,有规律的变动某些音的按指而达到改变曲牌调式调性的目的。
6、陕北鼓吹
是民间吹打的一种,主要流行于陕西的北部榆林和延安两地及内蒙与甘肃宁夏的部分地区。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又称黄土高坡。从目前流传的老曲牌来看,唐代的音乐风格较为浓厚。也有陕北道情、晋剧、秦腔内蒙二人台、西域等音乐痕迹。
陕北鼓吹分座场、行路两种演奏形式。座场较复杂,是套曲形式,曲牌容量也较大,起于亮调——慢板——过鼓(渐快)抢板(比慢板快比流水慢,可以加过鼓不断换曲牌,但越来越快。我见过抢板18鼓的,就是在这换18个曲子。当然也可跳过不吹抢板,直接到二流水)——二流水(也可以到三、四流水但每一次都要过鼓)——过鼓(渐慢)——剁板(较慢曲牌演奏,每一次换曲牌都要过鼓,是慢起渐快型)——过鼓(慢起渐快)刹搁(是结尾的意思,可以是一或几首曲牌。流水板最后由2拍子转成1拍子,直到完。)
陕北鼓吹应用广泛,主要是:婚丧嫁娶、秧歌、庙会、庆典、过寿、孩子满月、等等。
主要曲牌有:《大开门》《大摆队》《西风赞》《下江南》等。
主要乐器有:唢呐两支,鼓,镲,锣,号。现在加的就更多了,有西洋管乐,电子琴,中西各种打击乐,笙,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