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的开凿与贯通,不仅增加了祖国南北方的物资交流、文化交流,同时,国外货品、习俗文化也相继传入中国。因此,作为运河码头城市济宁的文化,既有中原古老文化传承,又受到外来商人文化习俗和宗教的影响,成为南北、中外文化的交融地。南北文化艺术的交融、渗透、碰撞,有力推动了济宁地方戏剧、曲艺的兴盛与繁荣。同时,外来文化习俗也陆续传入济宁,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相互交融、渗透、碰撞,使之本地文化有一个大的飞跃发展。
山东梆子原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是鲁西南一带流传较广的古老剧种。京杭运河开凿以后,山西商人来此经商较早,明代,济宁已有规模宏大的山西会馆。山西商人,多经营典当、钱庄等行业,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的戏曲和班社流入济宁,在不少剧目中也反映出当时山西商人来济宁等地做买卖的情形。如《奇错》《换妻》等。因此,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的“西梆”早期流入济宁等地后,受到当地方言及其他戏曲形式的影响,也就顺其自然地演变为山东梆子这一派系了。老艺人段广才曾回忆说,财神阁“高调”老班–五福班,是明朝万历年间创办的,这样算起来,至今也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随着班社的发展也相继出现了不少优秀演员。如现在人们依然熟记的有100多年前的郑二麻子(生旦兼演)、90年前的岳东明(红脸)、付七儿(刀马)等,在人们心目中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特别是后期像段广才、窦朝荣等红脸,以他们优秀的表演和唱腔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有些老艺人虽然早已去世,但他们的艺名仍为广大群众所传颂,如“付七的刀、吴仗的腰、泼嘴老鸹唱得高”“花蝴蝶子、满天云”“金鼎、银凤、玉蜜蜂”“金马驹子银铃铛,不跟立楞一逛荡”等,都是群众对他们演出水平的赞歌。
山东梆子的剧目比较丰富,经常上演的有《头冀州》《二冀州》《打金枝》等,这些剧目的故事情节内容多数来源于民间生活或传说,加上艺术的夸张、渲染,人民群众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