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新版历史故事剧《运河老店》亮相声远舞台,引来赞声连连。经过升级打造的《运河老店》在故事主题、故事主线和艺术表现形式等多方面都有变化,都有创新。新版《运河老店》将全力冲击11月份在厦门举办的中国戏剧节和2010年在广州举办的中国艺术节,力争创一个在全国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济宁运河文化名片。
与第一个版本相比,新版《运河老店》变化多多,亮点多多。
变化最明显的是剧本主题。在第一个版本中,剧本围绕“为慈禧太后进奉贡品”而展开,主要讲述了河都酱园在困境中转机后,提高酱菜质量,让酱菜走进紫禁城的故事,参加万国博览会并获奖只是在尾声部分简略提及,并不是故事的主要事件;而第二个版本的剧本主题则完全围绕“参加万国博览会”而展开,上京进奉贡品方面的内容只字未提。尽管重新构思故事让编剧李炳今绞尽脑汁,但他却非常认可故事主题的变化,“新主题表达出发展民族工商业、振兴民族工商业的愿望,同时还切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相对而言更具有时代气息,也更具有国际视野。”
变动较大的还有故事的主线。第一个版本有两条比较明显的主线:一条是母女线,扬州六合酱园东家女儿白雪阳本来是到河都酱园卧底偷艺的,后来孔月娇发现白雪阳竟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原来雪阳幼年患上重病,家人遗弃时尚未断气,被扬州六合酱园东家救起并抚养成人;另一条是养子线,梁家驹并不是梁家骨血,而是梁氏夫妇在店门外捡来的弃婴,其亲生父亲是盲艺人渔鼓张。新版《运河老店》只保留了一条主线——养子线,母女线被完全删掉了。谈及变化的原因,编剧李炳今说:“老版《运河老店》演出多场后,不少专家和观众反映,一个故事、两条主线,容易让人感觉‘枝强干弱’,戏曲主题不明朗,吸收有关专家的建议后,我在新编剧本中采取了‘削枝强干’的策略,把母女线删掉了。”
也许有人会担心,删掉一条主线会不会对整个故事的架构产生不利影响呢?实际上并没有。原来,在新版《运河老店》中,盲艺人渔鼓张的作用得到了有效强化,成为贯穿全戏的重要人物,“这个人物在戏中很不起眼,表面上看是个局外人,但他却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他一直流浪在济宁、曲阜一带,时刻关注着酱园的‘风吹草动’,也关注着儿子梁家驹的命运。”李炳今这样分析。
新版《运河老店》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音乐唱腔的设计更加突出了山东梆子的剧种特色,基本做到了“只要演员张嘴唱,便是山东梆子腔”的艺术效果。为了凸现地域特色,增加艺术感染力,编导还为该剧设置了具有强烈冲击力的“纤夫曲”、“酱菜曲”等舞蹈场面,使该剧的视听效果更加丰富多彩。
首版《运河老店》于2008年7月第一次亮相,先后公演十余场,并在去年10月参加了省第二届文博会闭幕式的汇报演出,社会反响强烈。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中国剧协党组书记董伟、中国剧协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季国平等观看后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市委书记孙守刚对此剧的创作也给予了高度关心和重视,两次作出重要批示,鼓励文化部门对该剧精雕细刻,打造精品,冲击国家级大奖。
为落实领导意见,全力冲击11月份在厦门举办的中国戏剧节,将《运河老店》这个济宁运河文化名片打向全国,市文化局在认真梳理、吸纳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从今年3月起,举全市文化系统之力,对《运河老店》进行了深入加工。山东省戏剧家协会专门派出了山东梆子音乐专家柴心记任 《运河老店》的音乐总监,山东省艺术研究所也派出了导演周波任执行导演。经过近5个月的艰苦奋战,《运河老店》终于在全市人民的殷切期盼中,以全新的面貌重登舞台。